1991年,英国剑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在工作时,常常走两层楼梯到楼下看咖啡煮好了没有,但往往空手而归。为此,他们在楼下安装了微型摄像机,镜头对准咖啡壶,又编写了一道程序,使咖啡壶的图像可以传递到实验室的电脑上,以便随时了解楼下咖啡煮好没有。
谁也没有料到,科学家们这一不经意的发明,居然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咖啡壶”被连接到互联网上,直播网站最初是每分钟更新三次,后来逐渐提高到每秒更新一次。最高峰时,全世界有近240万用户点击进入“咖啡壶”网站,只为观看煮咖啡的情况。此外,还有数以万计的电子邮件涌入剑桥大学旅游办公室,希望能有机会亲眼看看这个神奇的咖啡壶。若是在平日,忙碌的人怎会愿意驻足路边酒店,看一眼那一把烧了又烧,时满时空的咖啡壶呢?
有人说,现代人正患一种“窥视隐私症”。报刊争先恐后制造和贩卖明星的情感故事;俄罗斯远红外线望远镜在人们诡秘的微笑中热卖脱销;美国ABC电视将16个男女放逐在一个荒凉岛屿上,监录他们如何生存,并以百万悬赏优胜的“生还者”。16个人“忠诚”地履行达尔文主义“强者生存”的理论,满足染有偷窥癖的观众们在观看金钱面前人类互相排挤、暗中挑拨之类人性邪恶的一面的欲望;还有隐私书籍、性偷窥节目……我们探寻世界和人类真相的本能不能抑止,是否道德呢?在现代社会里,隐私与窥视因为商业操作被助长和膨化。
《纽约故事》作者米切尔说:“我们的身后都有一双窥探的眼睛,因为我们迷失了感受的尺度,总认为能从他人身上找到生活的真相。”
但是,我喜欢这只神奇的咖啡壶,这只全世界都“偷窥”的壶。这是劳累的人、困惑的人,所得以抚慰之物。他们避开人来人往,在屏幕前,回到一个人的厨房,欣赏一束静静跃动的火,倾听一壶如夏雨的沸腾,呼吸一种如烟往事的芳香,享受一段干了又湿,润了又枯的心情岁月。可是,有谁又甘于做一把壶?时光永远是一杯又一杯沸腾和冷却的咖啡。G
《海外星云》(2001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