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句诙谐、幽默的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想不到多年后的今天,它竟然被一些中国父母奉为金科玉律,而且,再没有诙谐,再没有幽默,有的只是竞争、攀比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
竞争和攀比多是在父母心中暗暗进行:偏不信你家的孩子就比我家的强!你们4岁学钢琴,我们就3岁开始;你们6岁上学,我们走后门也要5岁混进去…--
紧张的压力则全部落在孩子身上。该玩的岁数不能玩了,小家伙早早背起了书包;身边的都是大孩子,小可怜没人说话就只好不说话……
祸患是无穷的。童年被无理地压缩了,年龄劣势让孩子屡尝挫败感,自停心越来越差,交际能力也随之弱化:外向的变得内向。内向的变得孤独……早期教育的重点是习惯和性格的培养,可这样的儿童谈何美好性格,良好习惯?
而且,真的就有用吗?在国内,持续了15年的上海交大“少年班”今年起正式停止招生,原因之一就是这些“神童”虽然能掌握一些技巧解答一些难题,但并未真正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因为年龄小,他们在自律、自理和心理成熟度方面明显弱于普通大学生;在国外,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曾经傲过一个实验:将175个孩子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从3个月就由专家施予正规严格的早期教育,另一组则任由其正常发展。实验显示,初期两组孩子的智商的确存在平均15点的差异,但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两者再无明显不同。
我们不排除的确有超智儿童的存在,中国科技大学的专家坚信国内有千分之一量级孩子确实走在了年龄的前边。但很想问一句:你们家的小鸟真的也在其列吗?真的适合起得这么早、飞得这么早吗?晚起一点又怎么样,难道会反过来被小虫虫吃捧?!
童年只有一次,孩子也只有一个。请慎重,请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