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海
有一天,我和女儿走亲戚,亲戚家里养着盆不知名字的花。花开得十分艳丽,女儿很兴奋,蹲在那儿,对着那些花朵说着什么。
我问女儿:“你对花儿说什么呢?”
她回答说:“我对它们说,你们今天开得真好看。”我很惊讶:“那你为什么要蹲下来说呢?站着说不一样吗?”“那怎么一样?!花儿那么小,站着说话它怎么会听到呢?对花儿说话,一定要蹲下来,在花儿面前轻轻地说,花儿才不会害怕,花儿才会听到啊。”
我愣住了。是啊,我们常常喜欢把孩子比喻成花朵,然而,在“花朵”面前,我们又有几个是蹲下来交流的呢?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早已习惯了站着说话,对孩子发号施令,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当自己的愿望与孩子的想法产生碰撞的时候,我们就会对孩子大失所望,然后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根本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如果我们蹲下来,蹲到和我们的孩子一般高时再开口说话,情况又会怎样呢?
至少,孩子肯定会认真地听你说话,这一点非常重要。倘若你在说话,而他心不在焉,那么即使你说得再多,道理再正确,又有什么用呢?
蹲下来吧,只有蹲下来,不再居高临下,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喜欢把心里话对自己的朋友说,却不愿与家长说的原因。蹲下来,这一步很关键,因为不管孩子的想法对还是不对、有无道理,你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之后,才可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我在女儿面前慢慢地蹲下来,蹲到和女儿一般高。我看着女儿的眼睛,对她说:“孩子,你说的对,只有蹲下来,花儿才会听到我们说话。”女儿的脸兴奋得红了:“爸爸,你和花儿说话啊,它肯定能听见。”亲戚看到我们父女俩的样子,感到很奇怪:“你们在干什么?怎么蹲地上了?”我对他说:“嘘——小声些,我们在和花儿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