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桂梅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生命由一分一秒、一朝一夕组成。在孩子上学的最初六年里,这生命的流程是快乐是痛苦,是提升是创造,全由教师的手来翻阅。今天,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面对在信息时代长大的孩子们,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学生的生命?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育应该成为师生终身的精神向往,应该让师生一起在语文的课堂幸福成长。
精神的对话
精神需要精神的浇灌。我常想,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人应当立刻离开教师队伍。当然不光是微笑,不光是摸摸孩子的头,教育更要触及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种上幸福自信的“庄稼”,从而排挤掉那些自卑、失败的杂草。教师的精神之爱要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存在于无育的感动中、人性的光辉里。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的过程。
班里有个可爱的张丰,但动作特慢,学习吃力。我从不责备他懒散或脑子笨,对他总是充满了如父母对卧床不起的重病孩子一样的信心和希望。有一次听写20个生字,他写错了14个,写对了6个!于是我在写对的生字上印了6颗小星星。第二次我又让他听写这20个生字,结果他又写对了8个,我高兴地鼓励他:“你真了不起,这回20个生字你竞然对了14个,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哇!下次我还考这些生宇,如果你加快写字速度,把写错的改过来,用心记一记,肯定都能写对!”同时我给他发了一张大“喜报”,上面写道:你的学习天天有收获,天天有进步!祝贺你!井在落款处印了我一个红红的名字。谁曾想,这孩子放学时竟高高地把喜报举过头顶,一路神气风光地走出校园,看到这一幕,接孩子的家长和我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当然,在语文学习中,我给孩子的还远远不止这些,但是,我要说,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老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我们要时刻为他们高喊“加抽”。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了,也要一千零一次地帮助他站起来!我还要说,让孩子获得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在孩子心田打下自信成功等精神的底子,重要的是语文应该成为师生之间一种精神的交流和对话。也许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视界的融合
现在的孩子们再也不想经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的时代了。他们的将来也许再也不会是“悠悠六年里,肚中空如洗”的苍白形象了!作为应该为学生打好精神学习底子的语文老师,我时时提醒着自己:“给孩子一双慧眼吧,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几年来,我和孩子们一道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一起逛书店,着展览;一起去采访,搞社会调查;一起上网,看《新闻联播》……我们也直接触及社会焦点和热点:下岗分流、西部开发、环境保护、素质教育、腐败现象、庸俗文化……让他们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日记和作文,甚至写上考卷,当然更重要的是把其中的人生哲理镌刻在心头。
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书的海洋,努力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夭也不能缺少的精神食粮,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于是班里形成这样一道风景:早上我和孩子一间背诵古典诗词;中午我和孩子一起谈天说地;午后与放学后我和学生一起读《爱的教育》、《草房子》等文学名薯。我们从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到美国推荐给中小学生阅读的30多本优秀读物中,仿佛每天都在和文学大师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我和孩子们也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随着他们的微笑而微笑……
阅读和吸收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教师还应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背诵更多的诗词歌赋,还应研读更多的教育名著。然而,只有在师生阅读和吸收的视界基本融合的时候,语文教育的这一任务才有可能真正完成。
经验的共享
过去,我们总在学生的头脑里、塞进成人世界为他们准备好的东西。今天,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拿着这张“旧船票”登上新世纪教育的“航船”,去重复“昨天的故事”。我们要善于开掘学生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在适当的搀扶和“点化”后,帮助他们和老师一起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头脑思索。
课堂上,师生展开广泛的讨论和交流,甚至学生上合讲课演说、争辩交锋。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抄词、解词、组装句子,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的充满灵性的感悟,乐此不疲的探索,充满激情的创造;学生不再是无的放矢地改错、选择、判断,取而代之的是卓有成效的整体吸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写作”是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显现,是学生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字外化。我和孩子们以大干世界为观察对象,经过心灵的体验、感悟、升华,从而发现并独创精神产品。当然,其前提是教学互动、师生共同的生命参与和人生经验的共享。教学中,我从来不去束缚无忌的童言,更不在写作技巧上做过多的指指点点,而是让孩子们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放开地想、放开地议,由于“甫惜少年日,早充观国宾”,他们当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甚至自己创编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寓言故事……这一项项创造的奇迹是解放了他们的手脚和头脑,放飞了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的必然结果。
实践告诉我们,“学习首先是师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师生的人生和社会经验的共享,应该成为语文教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真理的伙伴
教育不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在善咏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在于给孩子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语文学习的经历,如果能成为他们终身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的话,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蓦然回首,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缺少的不是言语能力,而是思想!没有怀疑和批判的思想,就没有创造。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用心呵护和敞亮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的灵魂,一个從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和辨别批判的人,我们怎能指望他去开拓、去创造?我们追求语文教育人文底蕴的积淀,我们期盼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我们谱写思想冲破牢笼的教育诗篇。于是师生沉浸于和谐、纯洁、疏朗的氛围中,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有了质疑批判的胆量,有了异想天开的创意,有了标新立异的观点……甚至可以说,你给孩子多大胆,孩子就有多大“产”:从《小站》到《峨眉道上》,孩子们敢于修改课文;从《一夜的工作》到《为人民服务》,孩子们敢于向领袖提意见……孩子们深深懂得一个好的发问永远胜过100个回答,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相信柏拉图的那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会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金钥匙。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如果具备了和时代相通的现代教育观和师生观,就能在帮助学生的同时和学生一起成长。当你实现了这种教育境界,品尝着甜蜜果实的时候,相信一定会从内心发出呼喊——这是何等崇高又何等幸福的事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