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生命永远焕发青春

2001-04-29 05:06毛荣富
人民教育 2001年1期
关键词:分数心灵教师

毛荣富

在上海市开展“今天怎样做教师”这场讨论中,大家有一种共识:说千道万,最重要的是把书教好。教师的追求和贵任感、爱心和智慧应主要体现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崇高的师德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完全可以相互融合、双美并行。我想,在新的世纪里,想把书教好,让教学生命永远焕发青春,还有许多深层的关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理念与素养

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是上好课的前提。两者缺一不可。

我曾到多所沪上名校听语文展示课。听完之后,总感到有些课缺少一种让人回味的东西,缺少一种厚重感。但是,这些课都比较注重学生的活动以体现对“主体”的尊重,都很注意课堂气氛的营造以显示思维的活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就出在教师自身缺少底蕴和素养。比如提出的问题往往质量不高,其实,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会因为它凝聚着教师独到的体悟和发现而给学生带来启发。再比如,这些课上学生讨论虽然不乏热烈,但令人遗憾的是教师拿不出高学生一筹的见解,致使学生仍在原有的认知层次上徘徊。另外,教学语言也平淡琐屑,不能做到言简意赅、让人难忘。现在,类似这种在教学方法上有所追求而教学内容却不见精彩和深度的课是相当普遍的。有许多课上得不好的原因不在于方法和技巧,而是缺少能吸引和启发学生的内容。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表现活跃但所得甚微。

也许多年来我们在教学上比较关注的是形式上的改革而忽视了内容的优化。一位老教师说,现在听来听去,都是那种“讨论加发言”的课,似乎已成一种模式。真想听听那种教师在讲台上挥洒自如、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听得专注、投入甚至如痴如醉的课。一位教坛新秀也说,现在我们似乎只会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活动而越来越不会讲课了。上课只是一味地灌输和注入固然不妥,但离开了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离开了教师的学养和才情,又怎么能上得好课呢?

所以,要上好课,不能光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光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上下功夫,还要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含金量。

近利与长效

蔡元培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而为了眼前的分数和升学率而教,必然扭曲教育的内涵。

一个教师如果只为分数而教书,他的课肯定无法上好。因为他也许会把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变成对学生的施压和惩罚,也许会把课堂上师生的情感交流变成让学生惟老师之命是从,也许会把愉快的审美体验变成乏味的机械训练,也许会把精彩的即兴发挥变成枯燥的照本宣科,也许会把必要的人生点拨和德育渗透统统砍去而直奔考试这一主题。有些教师为分数和升学率而教,其实也是迫于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他们也知道,这样做,学生厌学,自己的精神也陷于促狭的境地,毫无乐趣可言。有时候分数是上去了,但挫伤了学生,甚至造成师生对立的恶果。

也许有人认为今天的学生最关心最看重的是分数。事实并非如此。有一个故事大概能说明这一点。一位特级教师所教班级的高考成绩略低于别的班。学生得知此事后,还去宽慰他们的老师。有的说:“您在课堂上传授给我们的东西很多很多,我们已经铭记在心,它远远不是一两次考试的分数所能反映出来的。”有的则在信中写道:“你知道吗?我正是受了你的影响才报考了师大的,从你的身上我看到了教师职业的美好……”这位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学生是可爱的,他们没有私利的世俗的眼光,对事物往往有着敏锐而准确的判断。他还说,作为一名教师即使面对分数暂不如人带来的压力和尴尬,也应坦然而不失自信,可以不断改进工作,但切不可舍弃正确的东西而随波逐流。

从上述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今天要把课上得受学生欢迎,为他们的一辈子负贵,教师还需有远见、胸襟和气度。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格因素吧。

求新与务实

求新是教学的生命,而务实则是求新的基础。

现在上得有新意的课实在不多。这也难怪,现成的教学参考资料乃至教案随处可见,而各种习题集也多如牛毛。这样,教师上课就可以不动脑筋,拿来就是了。但这也就造成了许多课不是老生常谈,就是似曾相识的问题,造成了不少教师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日见萎缩的后果。教师的研究应该从教材和对学生的训练开始。教师的创新应体现在把书教活、时有新招上。搞教研,写论文,不是要表述你已知的,也不是要你重复前人的结论,而是要对大家共同面临的难题或是别人尚未发现的问题发表你富有创见的观点。不要把教学文章写得充满名词概念、陈词旧说,而要写成散文化的学术小品。

一篇课文,虽然已经教过多遍,别人也写下过许多教学经验的文章,今夭再教它,就应该有不同于以往的视角,有新的感悟,随便举个例子吧,《荷塘月色》我已教过多遍,前不久又教了一遍,我对学生说:在与自然的交流中,作者原本“颇不宁静”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和滋润,喜欢孤独的心灵获得了深刻的审美愉悦。也许谁都应该这样寻找一种自己的方式让心灵摆脱烦躁、焦虑和忧愁。尤其是现代人,更应该学会善待心灵。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觉察到今天的中学生面对学习重压,又正值青春躁动期,他们的内心深处也往往是很不宁静的。果然我的话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他们在生活札记中写下了诸如“我们也要寻找自己心中的荷塘”、“要让心灵拥有闲暇”、“善待心灵是一种生活艺术”之类的话。

练习题也要有新意,不能总是老一套。还是以《荷塘月色》为例。“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我问学生,如果把句中“恰是到了好处”一语复原为成语“恰到好处”,好不好。他们说,一旦复原,语气就不如现在这么舒缓圆润了。他们还由此总结出成语是可以根据语境活用的道理。我又说,你们能不能造两个句子呢,于是造出这样的句子:“一时的名噪,并不能说明事业上取得了成就,、“不经过努力,就算把那盈盈秋水望穿了,也休想等来成功”。学生的悟性与举一反三的能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把求新和务实结合起来,你的课就永远是鲜活的,你的教学生命也将永远年轻。

台前与幕后

台前的成功来自幕后的苦功。教师的工作也是如此。只是心态浮躁的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和耐得寂寞。

1999年12月我应邀去香港讲学。记得上完李广田的《花潮》一课后,一位香港同行对我说,这篇课文我们都感到不好教,想不到你课上得很成功,能把教学参考资料提供给我们吗?我说,内地的教材中没有收入这篇课文,所以没有什么参考资料。他又问,那你凭什么上课呢?我告诉他,比参考资料更里要的是独立研究和處理教材的能力。我还告诉他,我写下过数十万字的读书心得,发表了近百篇阅读指导和作品赏析的文章,所以平时上课也从不依赖参考书。

今年我的一篇文章获《人民教育》紫质教育千字文”征文比赛一等奖,另一篇则获得上海《语文学习》“作文教例”征文比赛一等奖口有位远方的朋友来信祝贺我,并要我介绍一二经验。我告诉他,30年来我在教学之余笔耕不辍——有过利用整个暑假写成一篇征文稿件而惨遭失败的痛楚,有过夜半醒来灵感忽至而披衣起床欣然挥笔的兴奋,有过出差在外夜住宾馆因伏案写作不去舞厅而被视为怪物的尴尬,有过一周假期闭门谢客连写几文的无比畅快……,正是由于这种近乎痴迷的投入,才有了对教师人生的感悟,才有了对写作的感悟。

我曾帮助一些年轻教师备课,他们获得了省市讲课比赛的大奖。我也曾修改一些年轻教师的论文,推荐给有关杂志发表。我总是为他们的成功高兴,但又担心他们陶醉于台前的辉煌而忘记了在幕后扎扎实实、默默无闻地操练本领,否则怎么能有明夭的成功呢?

猜你喜欢
分数心灵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