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
最近看到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发表在科学时报并为2000年第6期《新华文摘》所转载的题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应对立》的答记者问,声称他“不赞成‘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提法”,主张这两者交叉并存,使我看后大吃一惊,深感这是对教育改革的极不负责的误导性言论。特此对秦先生的“交叉论”提出质疑,并就教于教育界的同志。
对教育改革,党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早已指明方向:“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重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9年又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和《决定》,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很有必要对秦先生提出的以下论点澄清是非,以利于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秦先生的论点之一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应对立”。他说:“素质教育是就教育目的而言的”,“应试教育是就教育过程中的成就评估、资源竞争、资格认证的手段而言的”,“这两类范畴是完全可以交叉、重叠的”。这一“交叉论”的提出,反映了秦先生对什么是素质教育并不清楚,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它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更不明白。
何为素质教育?中央的《决定》已对此作出科学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在对怎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中,还强调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显然,只有这样,才能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
“应试教育”则并非如秦先生所说是“教育过程中的成就评估、资源竞争、资格认证的手段”,而恰恰是与素质教育既属于同一范畴、又相互对立的另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一切为了应付考试,一切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就是李岚清副总理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的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所调查揭示的,“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端就在于:重考试成绩好的尖子学生和重点学校,轻一般学生和薄弱学校,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重智育,轻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忽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重教师对课本知识的单向满堂灌和学生的死记硬背,轻启发教育,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提高应试能力,轻劳技课、活动课和动手实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自律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锻炼。而且到了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中毕业班,还要在正常课程和作业之外,要求学生加班加点,按照高考辅导资料增做大量作业,反复进行模拟考试。“应试教育”的危害很大:(一)它使中央《决定》对实施素质教育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无法实现。C)使学生不堪重负,成为最累最辛苦的人,严重损害身心健康,造成精力疲惫,心理紧张,视力下降,对社会漠不关心,缺乏锐气和活动能力。据湖南省教科所1996年对4个地市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高一到高三学生中包括由于爱面子不愿戴眼镜的在内,近视率竟高达60%左右,有的毕业班甚至更多。不少本来很优秀的学生,却因此变成了考分上的成功者、身心素质上的失败者。(三)由于现阶段高校招生规模有限,能考入大学的只能是少数学生,即使是实现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0/a ,或者再超过一些,其实也还有80%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同龄人升不了大学。这说明切实按照教育部1'983年提出的“全日制中学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还要着重注意培养大批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的要求办好中等教育,是很重要的。但“应试教育”既忽视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更轻视开好劳技课和活动课,这就造成学生的劳动观念不强,不能在学校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和独立生活的本领,使许多升不了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尤其是家住城市的,缺乏择业、创业的能力,往往毕业之日就是在家待业之时,甚至还发生因长期待业而误入歧途的现象。“应试教育”既然存在这么多的弊端,那么,面对21世纪我国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担负起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吗?我认为这正是中央所以反复强调中小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的缘由所在。所以说,“应试教育”非改不可,素质教育非全面推进不行,两者是不可以交叉重叠的。
秦先生的论点之二是:素质教育就是雏考试”教育,而测量教育质量又没有枕考试更好的评价方法”。他认为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是“改客观标准为主观标准”,而且还颇为愤慨地指责说;“现在搞主观标准,只怕流恶会甚于文革时期改考试制为推荐、评审制”:“无论如何,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总比凭门第、出身、关系、财力或凭有权者主观色彩浓厚的举荐来取人要强得多”。这简直是在给素质教育泼脏水。必须严肃指出,考试当然是鞭策和检测学习与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我们按照中央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要改革那种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并要求考试次数不宜过于频繁,考试内容、评定成绩的方法和考试制度要更科学,谁也没有说过要否定考试!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要求的:“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难道不应该吗?而且现在许多地方和学校已经较好地制定和实行了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估机制,还有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成绩的检验方法,而不是如秦先生所凭空指责的那样,实施素质教育就只能有主观的测量标准。
秦先生的论点之三是:“我赞成素质教育,但不赞成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提法”。这难道是真的吗?显然,“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决不只是一种提法,而是两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转轨。通观秦先生的三个观点,他在这里不过是以赞成素质教育之名,行为“应试教育”辩护、赞美之实,是与中央精神背道而驰的。如果秦先生连中央颁布的《决定》和两个《纲要》都没有看过,那么,他在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还没有弄清的情况下,竟如此这般,乱作裁判,我认为这至少是犯了自视太高、远离实际、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的错误,这种不正的学风也是绝对不可取的。
当然,由于多种原因,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期努力。现在的有利条件是,中央对深化教改的指示精神已经很明确,教育部门已经采取和还将采取多项改革措施,各地已经涌现出一批教改成功的好典型,“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我们坚信,只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进一步统一各方面的思想,特别是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共同来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决定》,‘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的目标是完全可以争取早日实现的,这将是国家、民族和广大青少年之大幸。以上就是我对秦晖先生“交叉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