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心急火燎地对女儿着急,然而女儿却对我的话反应迟滞。原来她在用她的逻辑思考我的话,并且不理解我。比如,早晨去幼儿园的时间比较紧了,我就跟她说:“快点儿,快撒腿跑!”她迷惑不解地问:“人不是只有两条腿吗?为什么你非让我‘仨腿跑呢?”我让她“快抓紧时间,不然要迟到了。”她说:“我手中又没有时间,你总让我抓紧时间,怎么抓呀?”她把瓶子碰到地上摔碎了,我问她:“你错在哪儿了?”她怯生生地说:“错在地上了。”
原来,女儿对我的话并不理解,对我的着急,甚至生气更为迷惑。常常我气得不得了,她却依然如故。即使她做出某些让步,也不是因为理解了我的话,而是被我强硬的态度和粗暴所吓服的。渐渐地我明白了,当我没有读懂孩子时,她是不可能读懂我的;我读不懂孩子时,也是不可能有教育效果的。
尽管道理想明白了,有时我仍然会犯以往的错误,但是,事后,我总会有意识地问问她:“妈妈为什么生气?”“不知道。”她回答得很坦诚,“我也没有做错什么呀,你为什么就开始生气了?”得,气又白生了。
总结教训,我渐渐地学会了忍耐,耐心地倾听,让她给我一个理由。因为我相信,她之所以这么做,总有她独特的理由,哪怕这个理由很可笑,很单纯,我也可能想不到。
一个夏日,家中来了一位朋友。朋友清早下火车,因昨晚一路疲劳,加上生病所致,饥饿难耐,就吃掉了女儿桌上剩下的几块饼干。女儿午饭前玩耍回来,进屋寻找那几块饼干,没有找到,当听说已被朋友吃掉时,她的笑脸立刻由晴变阴,即刻下起了“雷阵雨”,十分委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朋友很尴尬。我这当妈的怎么处理这种局面呢?
骂她一顿:“怎么这么没出息,太小气了,不就几块饼干吗?还至于哭成这样?真给妈妈丢人!”
或者,拉她出去:“走,妈妈再给你买一袋。”
或者,给她讲道理:“阿姨是客人,坐了一夜的车,又生病,很辛苦,我们应该好好照顾她。”
上述这些做法、想法都是出于我的立场,我的思想,没有顾及到孩子的真实想法,也许也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想到此,安慰她不哭后,我尝试着与她沟通。
“你为什么听说阿姨吃了你的几块饼干就哭了?”
“因为我也饿了,我回来过一趟,想找东西吃,没有找到,没想到是阿姨吃了。”
“那么怎样你就不会哭呢?”
“如果我饿了,回到家能马上吃饭就好了。”
“阿姨吃了你的几块饼干,你希望阿姨怎样呢?”
“跟我说对不起。”
就这么简单!女儿此时的生理需要胜过一切,她要为她饥饿的肚皮争这几块饼干。
我知道,女儿平时不是那种小气的孩子,她有两个东西时,会舍得分给别人一个;她有一个时,会舍得分一半给别人。所以听了女儿的话,我很庆幸没有劈头盖脸地一顿训骂,而是耐心倾听,找到了问题的所在。
我立即表示对女儿的理解:“原来,你不是小气,舍不得让阿姨吃,而是那时人”这句老话。孩子的问题,还需用孩子的心理去解释,依照孩子的心理去解决,从孩子那里讨得方法。
从此以后,我常找机会与女儿聊天,倾听她的见解,有时她的见解真的很“独到”。比如,树为什么长叶子?她理解为“树为了美呗,树叶是它的头花。”她把树看成是地球的头发,人是地球表面活动的细胞。她的逻辑充满了想像力。
一天,她对我表达志愿:“妈妈,我长大了要当班长。”我很高兴地鼓励她:“好,有志气。”接下来她又说:“当了班长,我就当家长。”她很认真地看着我,对我的哈哈大笑莫名其妙。我想,我又错了,在女儿的逻辑里,班长、家长是一样的职务,家长还比班长高一级呢!我马上收敛住笑,拍着她的头鼓励道:“要当班长和家长,都需要更加努力。”
一次,她用牙齿咬荔枝皮,我告诉她这样不卫生,她反问我:“妈妈,你是不是有点难为情呀?”瞧,她想的和你想的总有出入,她甚至比你想的还深一层。
一天,她笑话她爸爸:“你真笨,都笨到设计院了。”她爸爸在设计院工作,我想这句话的逻辑来源于“你真笨,都笨到家了。”这也算是她的逻辑推理吧。
有了与女儿共同交谈的机会,使我更多地体会了女儿的逻辑,可以说,她正教会我怎样用她的逻辑去解读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