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生
古往今来,春天一直是人们赞美的季节。春的美好在于她的勃勃生机。中医认为,从立春到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诸节气在总体上都具有地气上升、万物苏醒、生机盎然的特征。人在春三月中,全身阳气亦顺应自然,开始向上、向外舒展,机体各脏腑器官也因此而发生着某些相应的变化。这时人们应当主动采取一些调摄形神的方法,使人体的调节功能与自然环境变化更加协调。春三月的合理养生,将有利于夏长、秋收、冬藏。“一年之计在于春”,从养生角度而言,此话亦寓意深刻。
调神以养生机
“春气”内玄于肝,而人的精神状态与肝气的疏泄调节功能密切相关。肝气疏泄太过,则人易于发怒;肝气疏泄过弱,则人易烦闷不舒。所以在春天阳气升发之际,保持肝脏的勃勃生机,是调神的重要原则之一。宋代养生学家陈宜主张,“若别无疾状,不须服药,常择和暖日,引侍尊亲于园亭楼阁虚敞之处,使放意登眺,用抒滞怀,以畅生气;时寻花木游赏,以快其意”。这不仅体现了为人之子的奉亲之心,亦是保持精神健康的长寿妙法之一。春日融融之时,不妨约上三五亲朋好友去野外踏青,寄情于青山绿水之间。春天的气息可使人内,心和平恬愉,消除抑郁烦恼的恶劣情绪,缓解工作中的紧张压力,有利于脏腑气血的调和流畅。这种有数千年历史的“与大自然亲近”的民俗风情,亦与中医调神养生的宗旨相吻合。
缓形以适起居
“春眠不觉晓”说的是春困。春天气候转暖,人体的皮肤汗腺分泌趋于旺盛,周围血管扩张,以致内脏、大脑供血相对不足,易于导致精神困倦。这是人与自然不协调的表现。
为尽快缩短或消除这种生理上的不适应期,人们在生活起居上应作适当调整。晨起衣着宜宽松,形体须放松,保持恬愉舒缓的心态与情致。待太阳升起,空气中负离子含量增高后,方可在庭院中散步。舒展肢体,吐故纳新,做一些有助于阳气升发的深呼吸运动或养肝保健运动。根据“六字气诀”要领,以“嘘”字诀澄神涤虑片刻。口作念“嘘”字口型而不出声,徐徐吐气,再以鼻吸气,呼吸深长而细缓。此为1次,反复24—36次即可吐出胸中浊气,吸取清新之气。此法可清肝明目,疏散滞气,亦有醒脑提神的作用。
善食以养脾气
肝属禾而味主酸,脾属土而味主甘。春天得时令之气,容易发生感冒、偏头痛、胃痛、腹泻、过敏性哮喘、高血压、精神性疾病等。中医十分重视时令的饮食调摄,主张“当春之时,其饮食乏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
春阳初升,肝气疏泄。阳虚之人如果偏食酸涩之品,则易出现腹胀、胃口不好、便秘等症状;阳气偏盛者若多食辛甘之品,则易导致头晕目眩、胃痛腹泻、鼻出血等。因此,偏于阳虚者可多吃些香菜、韭菜、胡萝卜等辛甘微温之品;偏于阳盛者可多吃菊花脑、马兰头、芹菜等甘凉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