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可以预报吗

2001-03-25 16:58
知识窗 2001年11期
关键词:云图灾害科学家

啸 波

我们脚下的地球,是一个不平静的星球。它每年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500万次,即平均每分钟就有10次左右的大小地震。尽管大陆地震仅占全球地震灾害总数的15%,但由于大陆是人类的居住地,因此它所造成的灾害却占全球地震灾害总量的85%。仅20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而死亡的总人数就有110万之巨。面对恐怖的地震,人们多么希望科学家能提供准确的预报!

可是,满怀殷殷期望的人们,听到的却是两种大相径庭的回答:“地震,是无法预报的!”“地震预报,十次预报九次准!”那么,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报呢?

若说不能,国内外有过许多预报成功的例子。1975年,我国成功预报了辽宁海城7.3级地震,大大减轻了地震造成的损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记入史册。1997年4月新疆伽师6级以上地震,我国地震系统事前也发出了比较准确的短期临震预报。美国人艾伦·林德则在1988年预报了次年的洛马曾利特大地震。若说能,为什么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7.2级)、1997年伊朗霍拉桑大地震(7.1级)都没有短期临震预报?

显然,这个问题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回答的。就像刮风下雨一样,地震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不同的是,前者发生在天上,而地震则发生在地下。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表层的地壳一刻不停地运动变化,导致地壳不同层次块体之间发生多种形式的相互运动、挤压和作用,正是这种强烈的运动、挤压和作用才产生了地震。频繁的地震,给预报带来极大的困难。目前科学家把地震预报分成4种:长期预报(几年至几十年预报);中期预报(几个月至几年预报);短期预报(几个月以内的预报);临震预报(震前几天之内的预报)。人们最关注的,是短期、临震预报;而科学家最感困难和棘手的,也是短期、临震预报。

人们都有一个感觉,现在的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了。道理很简单,有云才有雨,卫星云图是气象专家的好帮手。地震预报与天气预报有颇多相似之处。地下应力场分布图,便是地震专家期盼的地震“云图”。有云才有雨,有应力才会有地震。哪里应力最大,哪里最有可能发生大地震。目前最常用并被公认为最有效的预报方法是通过观测地壳变形的所谓力学方法来预报地震,其方法是利用卫星激光测距定时测量地面某点与空间卫星之间的特定距离,若距离改变,说明地壳正在变形或发生相对运动。但这只是地表应力的变化,人们多么希望能有一种技术把地下应力的分布看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如果地震专家对地下lO千米、20千米、30千米乃至更深处应力的分布情况了如指掌,预报地震也许就简单多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天文学家看到了100多亿光年以外的宇宙空间发生的事,可是人类对自己地球的了解却是十分肤浅,在地表以下10千米、20千米深处发生了什么事,我们都是茫然不知。在这个不平静的星球上,设有地下地震观测网的只有日本的东京,而且这些地下探测器的深度极浅——仅3千米。地震预报难,难就难在没有地震“云图”。

预报地震,在尚没有地震“云图”的今天,大多是靠积累的经验来进行预报,诸如地表应力的变化、地磁场异常、大气中的次声波、地热异常及地光、大地的微小震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异常、鸡飞狗跳的动物异常等。地震预报的困难就在于,科学家无法仅凭这些经验式的地震记录就作出何时何地发生地震的推断,而且根据现有的理论也难以找到一种能预示地震发生的特征信号。

人们期待着,地震预报不断走向成熟。当然,这种成熟需要时间。

猜你喜欢
云图灾害科学家
过云图
假如我是科学家
灾害肆虐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与科学家面对面
CAD派客云图发布V2.2.0版本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云图青石板
怎样识读卫星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