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漂亮的“新闻遭遇战”

2001-02-13 17:35东方网高国营
新闻记者 2001年4期
关键词:蜘蛛人金茂高楼

东方网 高国营

2月18日,星期天,阳光明媚。在上海文新大厦41楼的东方网新闻采编中心,编辑们一如既往地忙碌着。临窗远望,东方明珠电视塔高耸入云,塔顶被淡淡的薄雾缭绕着,四百多米高的金茂大厦沐浴着阳光,银光闪闪……

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星期天了。下午4点20分,我的电话突然响起,传来一个让所有编辑精神为之一振的消息:一身份不明者正在徒手攀登中国第一高楼———金茂大厦!

不见硝烟的“新闻遭遇战”由此拉开序幕。

突发的好新闻可遇不可求,提供新闻线索的林霁正是东方网市场部的员工。如果当时他没有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他没有强烈的责任心,东方网就不会有这组在业内引起震动的独家报道当天下午3点多,林霁在金茂大厦对面的一家四川餐厅吃饭,他坐在2楼靠窗的位置。4点多钟,林霁突然发现金茂大厦下聚着几十个人,他们都长时间地抬头仰望,而且人越聚越多,连金茂大厦的保安也加入了仰望的行列。接着,一辆110警车开来了。林霁这才发现,有人正在攀登金茂大厦!

林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立即跑到金茂大厦下面仔细观看:果然有人正在往上爬!这时,那人已经爬得很高,无法看清他的模样。林霁原以为此人就是媒体报道过的那个专爬高楼的法国“蜘蛛人”,但围观的人告诉他:这是一个中国人,说话带安徽口音。这时,又有一辆消防车呼啸而来。林霁马上意识到,此人可能是未经允许私自攀楼,新闻媒体很可能都不知道这件事情。于是,他立即拿起手机拨通我的电话,报告了这条重要的新闻线索。

在东方网的记者没有赶到之前,林霁便临时充当起记者的角色,他不断将了解到的情况通过手机进行反馈:“蜘蛛人”开始爬得挺快,6分钟就爬了12层,可是渐渐的他体力不支,越爬越慢;消防战士在大厦观光电梯厅前架起充气垫,备好云梯;警察在大厦附近拉起警戒线;随着那人越爬越高,充气垫和云梯已经毫无作用,而警戒圈又太小,于是警察便将附近的路口全部封锁……回忆起当天的紧张气氛,林霁仍很兴奋:那人肯定听不到下面的人说什么,但没有人敢大声喧哗,只有低低的议论声。而这低低的议论声,又反衬出现场的寂静和紧张。他小声地问保安:“为什么不在中间拦截他?为什么不通过高音喇叭让他停止攀登?”保安反问他说:“他已经爬那么高了,一干涉他,万一他一分神,摔下来怎么办?”

为了这个无名“蜘蛛人”的生命安全,警察和保安只有无奈地让他继续往上爬了,他们能做的只是到顶楼接应、并让救护车等候在大厦下。

沈瑛华,这位东方网从《新闻报》借调来的记者,是第一个赶到现场的文字记者。为了更快地发回新闻,她来不及使用手提电脑和上网手机,只能一路闯关,一边用手机汇报情况,一边用数码相机摄下现场的情景

沈瑛华赶到现场时,围观者已密密地站在大厦的西侧。“这人简直就是疯了!有神经病!”“他挺勇敢的,如果掉下来连命都没了!”在纷纷的议论声中,她钻进警戒区,从金茂保安部负责人处了解到,攀援者在没有和金茂大厦取得联系的情况下,于下午3点多开始私自攀登金茂大厦,警察已在顶楼等待接应他。

警方当时拒绝提供任何情况,沈瑛华便采访现场的目击者。他们告诉她:攀楼者身高170厘米左右,是一个大约20出头的青年男子;他爬到中途将毛衣抛了下来,身穿短袖蓝色衬衣继续往上爬;他在攀登前曾告诉一陌生女子,他从来没有攀登高楼或攀岩的经验,但等一会儿他要爬金茂大厦,那女子说他神经有毛病,结果他脱下红色运动外套就开始攀登……

在电话里,我能清晰地听到沈瑛华一边向我介绍收集到的情况,一边应对大厦保安的盘问,当时她正在往大厦里冲。等沈瑛华冲到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时,许多得知消息的游客已等候在那里。原来,金茂大厦外墙围有金属框架,每隔若干楼层都有一小平台,那人就是沿着金属框架往上爬的,而那些平台就是他歇脚的地方。不一会儿,“蜘蛛人”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中。沈瑛华告诉我:“在88楼能看到他时,他已爬到近88楼的平台。他停下来,喘着气,扩胸、踢腿。听到游客的掌声,他向游客挥手致意,又继续攀登。他的手腕已布满紫青色的淤血。”

金茂大厦顶部的风速平日就较大,或许是为了保证“蜘蛛人”的安全,或许是怕记者和游客跟到顶层发生意外,警方接管了顶楼,大厦保安也无法干涉了。不过保安告诉沈瑛华:“今天风速为偏南风4到5级,站在高楼外墙并无被吹倒的危险。看来这人并非毫无预谋,起码他找了个好天气。”5点10分左右,那人爬上楼顶,随即警方就带着他,由专用电梯直达底楼。等沈瑛华赶到底楼时,警方已带他离开了。

没有从警方得到任何信息,沈瑛华并不甘心。她几经周折,在第二天终于了解到无名“蜘蛛人”的一些资料:韩奇志,31岁,安徽合肥市人,是一家鞋店老板。听说法国“蜘蛛人”打算攀登浦东高楼,他觉得凭自己的本事也能行。18日,他只是想先“踩踩点”,得知法国人还没有攀登金茂,于是一时冲动,便实施了自己的“英雄壮举”,而且他私爬中国第一高楼的真正目的让人“厥倒”:制造轰动效应,推销他店里的鞋!

事后,这个“蜘蛛人”因扰乱社会秩序受到了应有的处罚,被上海浦东警方处以15天的治安拘留。

突如其来的“新闻遭遇战”,让我们编辑既兴奋不已,又手忙脚乱。我们配合沈瑛华的采访,平均每15分钟左右就推出一条滚动新闻,并在动态报道结束后,合作推出了综合报道和爬楼组图。我们的报道结束后,海内外的媒体才陆续出现无名“蜘蛛人”的报道,而且几乎都源出东方网

虽然我当记者已经5年,但还是第一次打这样的“新闻遭遇战”。作为值班新闻主管,我当时正愁没有“出跳”的新闻。接到林霁的电话后,我马上感觉到这将是当天的主打新闻。我一边请林霁和我保持热线联系,一边请正在加班的沈瑛华赶往现场,并请要闻编辑王震搜集相关资料。同时,立即向领导汇报情况。东方网董事长吴谷平在电话中立即拍板:一定要最早、最好地发布这条突发新闻!

因为新闻线索是本单位员工提供的,可信度绝对没有问题,所以我和要闻编辑王震立即在东方网要闻区域“今日关注”中发布了一句话新闻《快讯:一身份不明者正攀爬中国第一高楼》,当时是18日下午4点30分。同时,考虑到当天没有其他的重要新闻,我们决定将后续报道全部放在“今日关注”中,对其进行强化处理。接下来,就是不断接听沈瑛华和林霁打来的电话,我们一边接听一边录入,并为现场报道提供丰富的相关资料。考虑到网友关心的不仅仅是“爬了几层楼”的动态消息,而是无名“蜘蛛人”的身份和动机。于是,我们根据记者提供的情况和搜索到的资料,平均15分钟左右就发布一条消息,尽量就在标题上为网友解惑,如《快讯:一身份不明者正攀爬中国第一高楼》,《图文:爬楼者是中国人他已爬到第68层》,《爬楼男子没有攀爬经验他已爬到90层》,《青年男子爬到楼顶已被警方带走》。沈瑛华回来后,我们又在晚上7点17分发出综合稿件《详讯:无名“蜘蛛人”私攀中国第一高楼》。7点21分,《组图:无名“蜘蛛人”攀爬现场目击》又上了页面。而此时,其他网站还没有出现关于无名“蜘蛛人”的报道。

直到晚上7点29分,其他网站才开始根据东方网的报道,陆续发布有关消息。第二天上午,海内外大批网站、通讯社和传统媒体又根据东方网的报道或被传统媒体转载的报道,广泛发布了《无名“蜘蛛人”私攀中国第一高楼》的消息,我们的这组文章和图片以多种方式反复出现在世人面前。

即时报道无名“蜘蛛人”私攀中国第一高楼,是东方网在应对突发新闻的一次尝试。我们利用网络的优势和传统媒体的支持,在突发新闻的报道组织和报道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其间不乏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新闻网站应建立什么样的新闻发布机制?我认为,网络时代是编辑的时代,所以新闻网站应建立起“以编辑为核心”的新闻发布机制。网络新闻的报道应更多地强调团队精神,需要多方的配合,而编辑就是报道运作的组织者。在这次报道中,前方记者只是更多、更快地收集和发回信息,后台编辑则不断搜索相关资料,并将零散的信息整合成文。这不仅保证了新闻的发布速度,而且也增强了新闻的厚度。在记者结束采访赶回单位的途中,编辑已经将前面的动态报道进行了初步综合,记者回来后只需添加一些现场细节,就可以成文了。

其次,地方网站在新闻报道上如何打出品牌?首先是加强编辑的力量,强化新闻资源的整合。但这只是常态的工作,要有相对轰动效应的产生,还需抢发独家的原创新闻。相对来说,抢国内的突发新闻、重大的政治、经济新闻的机会不是很多,但如果抢发当地的突发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那么,地方网站的胜机可能会大许多。

再次,网络新闻的编辑思想应如何展现?报纸上的新闻可以通过标题、字体、字号大小、围框、配图等方式得到强化,并让读者通过这些强化手段来了解编辑的组版思想。但在网络的主页上,所有新闻均只有标题列表,而且字体、字号是一样的。更为重要的是,其新闻是纵向展现的,要表达出编辑部的编辑思想,方法比较单一。如在处理“无名‘蜘蛛人私攀金茂大厦”这组新闻的过程中,我们只能将相关文章的标题同时放在“今日关注”这个栏目中,平面地加以展示,但其效果肯定不如报纸。况且,如果当天重要新闻较多的话,即使是这种做法也不可行。因此,网络新闻如何表达编辑思想,便是我们迫切需要探索与解决的问题。

另外,网络新闻的“原著权”应如何保护?这是传媒界和法律界一直在思考研究、争论不休的问题。互联网有“互抄网”之称,东方网的这组独家报道的遭遇便是最好的证明。这组报道当天发布后,新华网进行了转载,并注明了出处和作者,这是很值得称道的。而更多的网站和传统媒体是全文照抄,但却署上了自己的作者或记者的名字,这实在是不道德的。而这个问题如不从法制上予以规范和制约,对网络新闻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猜你喜欢
蜘蛛人金茂高楼
高楼搬家
中国金茂:水面之下还有多少冰山?
蜘蛛人
盖高楼
北边
首例房产商标禁令:两处项目不得用“金茂”
艰辛
中国金茂:被低估的央企开发商
金茂重点布局开发型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