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丛边的陷阱

2000-06-14 03:58轩宇
南风窗 2000年7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全球化政府

轩宇

欧洲的画卷

3月17日,宝马汽车公司宣布出售英格兰的罗弗汽车公司,这一决定使近万人受到裁减的威胁;4月24日,福特汽车公司又宣布关闭伦敦东部的戴杰汉姆福特汽车公司,这使

7700人面临失业。布莱尔首相和后者一名负责人举行秘密会议,商讨挽救对策。对此,舆论认为:确保制造业的就业机会是布莱尔政府的“首要政治任务”。

在跨国企业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往往雇佣上千上万人为它服务。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欧洲,各国政府都不愿这些公司迁走,以免再度刺激选民对就业问题的敏感神经,也为了不给政敌唇枪舌剑的口实。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经济活动中,跨国公司掌握的市场份额有上升之势,如果某地迁走了一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其留下的空白也不是谁都能轻易代替的。有鉴于此,跨国公司在同政府“对垒”的过程中,往往握有更多筹码;政府为了财政收入为了就业率等———还有时候为了自身“政绩表现”———常常不得不迁就于跨国巨头的非分要求:减免税收、降低工资福利和环保要求。

在习惯了官高民低的中国人看来,如此民要胁官的事有点不可想像。入世在即,不少中国人对全球化有许多美好遐想:更低价位的进口货和更大的出口额,更多的发财机会等等。然而在早已入世参与全球化的欧洲,人们对全球化所感受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失业阴影、一降再降的福利水平、“每况愈上”的财政赤字以及由此而生的排外思想、新纳粹主义,众多迹象使人担忧。

这些迹象正是《全球化陷阱———对福利和民主的进攻》一书中为我们所描述的一幅幅令人扫兴的画卷。该书两位作者均在德国媒体工作多年,他们用丰富的素材向我们展现了全球化令人沮丧的一面。也许因为地域原因,对亚洲区描述较少,同时作者观点结论也许我们不甚赞同,但它给我们另一个了解全球化的不同角度,让我们注意到平时较忽略的一些东西,这已经足够。

“儿大不由娘”

在经济全球化中最活跃的首推那些营业额数以亿计的跨国公司。视利润为最高准则的国际巨头必然和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府目标有所摩擦。在全球化市场的游戏规则之下,国家没有什么权力可以阻止资本的国际流动;在今日世界先进技术协助下,一个生产基地的迁走对跨国公司而言轻而易举。在欧洲,面对落后国家低工资和财税优惠对投资的诱惑,面对跨国公司迁走工厂的威胁,政府除了迁就,几乎无计可施。

工会再三的抗议、罢工、示威都成为徒劳,工资福利依然下降,而且岗位也变得不稳定了。资本可以任意流动,劳力却未必能够,世界范围内过剩的劳力让资本家可挑三择四。别以为这只存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号称高科技生产的软件工业在印度高速发展,其本地工资远低于发达国家助益不小。

据称在未来更是20∶80的社会,即是只需20%的工人工作,便可完全满足全部人的需要。如何安抚这多余的80%,财富分配机制面临挑战。按理而言,政府管理和监督企业。然而在今天,跨国公司对政府的“玩法”除了威胁、还以各种合法和非法的手段,减少自己应缴纳的税款,甚至耍赖要让政府往自己的企业里扔钱,令财政赤字一再上升。

在赢家通吃规则之下,大部分产值财富掌握于少数公司及个人手中;在金钱就是权利的世界中,政府已无力对其调控和进行有效管理。各国政府一再给资本以自由,如今是“儿大不由娘”了。两极分化给社会大众带来了深深的失落,当社会机制未能安抚这些失意者时,他们的政治热情渐趋冷淡,或倾向于用更偏激的的手段。

奥地利海德尔的崛起、欧洲纳粹势力的抬头、某些国家大选投票率一再下降,难道只是偶然?巧合?

自由的背后

自由的资本需要自由开放的金融市场,但对于弱国而言,却成了国际炒家日进斗金的牺牲品。1995年墨西哥比索贬值,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还有零散的汇率波动,使人感到高度自由的金融市场,并不适合穷国弱国的游戏规则。借助先进的国际金融网络,巨额的投机资本足可令一国经济体系瞬间崩溃。

中国人不知是否记得“世纪大盗”张子强?有消息讲,当其伏法时,那个幕后负责洗钱的人仍没有露脸。在那双黑手操纵之下,张氏从被绑架者处收获的巨额资金不过片刻便消失得无踪无影。高效率的金融服务给商家和大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国际犯罪的巨额黑金提供了藏身之所。在国际犯罪中,又有多少毒品、走私货、枪火借全球化活动货如轮转?

在今日中国,好莱坞大片扫荡影市票房。《泰坦尼克号》的眼泪替代了《梁祝》的蝴蝶;现代音乐的喧嚣代表替了民乐的悠雅,麦当劳风靡美食大国……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文化也随市场机制进入壮大。这种文化走势并非只是在中国,在世界很多地区也一样。这文化全球化的结果并没有使文化更多元化和繁荣,相反使许多传统文化萎缩,众多少数民族及其语言的消失就是一个例子。伴着文化趋同的同时,也出现某些本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文明极端而偏激的对抗。难怪美国的亨廷顿教授发出“文明冲突”的论调。

未来的出路

本文即将完成之际,适逢五一假期,从北美到西欧,全球劳工反资本主义,反全球化的游行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使人回想起千年之交的世界贸易组织会议期间,在美国上演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在不久前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年会期间,数千名群众在会址之外举行示威活动,批评imf

及世行推动的全球化及其政策造成环境破坏,贫困、儿童失学、失业等一系列倒退。

席卷全球的示威浪潮表明:人们对于那种只为富人强国谋利益的全球化以及政府和某些国际机构———如imf、世行、世贸组织等在此中所扮演角色深感不满。那些制订和执行游戏规则的人群该反省了。然而在今日,世界一体化大势所趋,凭一国之力不能与之对抗。各自为政的做法使其危害更深,只有停止这种“自杀性角逐”(《全》书中语),将全球化过程“纳入到社会和民主都能承受的轨道上来”,才是唯一出路。对于欧洲,作者主张“以富有生命力、充满力量的欧洲或选择代替那种具破坏性盎格鲁—萨克森式的市场激进主义”。这与我国一贯主张的“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有步骤开放的论调相类似。在《全》书末一章,作者谈到以政治全球化来化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这是否能达到理想目标,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全球化政府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全球化陷阱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