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俞爽勋
上海浦东。闻名于世的南浦大桥浦东段出口处,有一赫然在目的“创刊号博物馆”,其实只有14平方米的房间。主人冯建忠系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化工厂的一名普通职工,他经过20多年的苦苦寻求,如今共收藏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及美、日等海外几十个国家的各种杂志、创刊号10053种,解放前稀见创刊号2000多种,其中有许多珍品、孤品,为国家和人类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期刊史料,他自己也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期刊创刊号收藏家。
无怨无悔苦追索
1979年,冯建忠高中毕业后到广州部队服役。自幼喜爱读书的他,别无其他嗜好,休息时便埋头于报刊中。那时每月津贴仅6元,冯建忠毅然戒了烟,将零用钱全部用于购买书报杂志。某日他对收集的200多本心爱的杂志进行整理、编号时,发现有15本是创刊号。再看看发刊词,多为名家所撰,言简意赅,思想深刻,有激情,更见文采,读来引人入胜,回味无穷。一个思想的火花闪现了:“如果专门收藏这种杂志创刊号,一定挺有意思。”从此,冯建忠就和创刊号结下了不解之缘。1984年冯建忠复员返沪,他肩扛一大叠创刊号笑着对家人说:这是我5年积攒的全部财产。
为了收集创刊号,节假日他比平时起得更早,包里放上一瓶白开水,到市区去觅“宝”。一个寒冷的星期天,他听说中华新路旧货市场有人在处理旧杂志,便连忙从家中赶去,一本又一本仔细翻看。卖主奇怪:这些旧杂志里会有什么“宝贝”?当冯建忠找出《红旗》、《萌芽》等杂志的创刊号时,终于大喜过望。冯建忠说:收集创刊号要苦练“火眼金睛”,随时发现蛛丝马迹。一次,他在路上看见一位老大爷拎着捆旧报刊,吃力地向废品收购站走去。他急步上前帮老人的忙。老人感动了:“小伙子,谢谢你。”“不用谢,我只要翻翻里面有没有创刊号杂志,如果有,我就按原价收购。”结果从那捆旧报刊中发现了一本《中国现代英语》创刊号。
冯建忠倾心寻觅创刊号的消息不胫而走,有的人就故意抬高售价。有一年年底,冯建忠带了钱去买皮茄克,迎面遇见一个知情人,那人拿着5本创刊号,张口开价200元。他一看里面有林语堂主编的《宇宙风》、张印若主编的《万有画报》,一时兴起,当场掏钱买了下来,买茄克御寒的事被他抛到九霄云外了。
由于冯建忠收集创刊号太执著,几次恋爱都告吹。1990年5月的一天,他和女友搭车去四川北路看电影。汽车驶过海宁路,他猛然看到窗外一个地摊上在出售旧报刊,神经立刻兴奋,转脸就对女友说:“这书摊上可能有创刊号,你先走一步,在电影院门口等我。”冯建忠一翻起旧刊物就是一个多小时。突然,一本名为《前锋》的杂志跳入眼帘:嗨,创刊号!仔细一看,还是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7月1日创刊的理论刊物,主编瞿秋白。购买后喜孜孜地放入包内,这才想起看电影之事,急匆匆赶到电影院,哪还有女友的踪影。他情知不妙,急忙赶到女友家,百般解释,可女友笑笑说:“看来杂志比我重要,你和它为伴吧!”
事隔多年,冯建忠又谈上了一个女朋友,双方都还满意。有一天,一位老者找上门来,说有100多本解放前出版的各种期刊创刊号,愿意转让。冯建忠见之爱不释手,忙问价钱。有备而来的老者却提出只换不卖,问他还有什么藏品。冯建忠不善心计,直言相告:还有茅盾、巴金等大作家的签名本和一批邮票,老者当即提出两相交换。冯建忠踌躇良久,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终于下了决心:换!咬咬牙,用刚刚以9000元买得的五六十本名作家的签名本和一批珍邮换取了100多本创刊号杂志。女友一听此事,顿时柳眉倒竖:“什么,你竟用这么多钱去换这些破烂?神经不正常!”拂袖而去。冯建忠叹息地自我解嘲道:“看来门不当户不对,没有缘分。”时至今日,冯建忠依然孤身一人,好像收藏创刊号才是他最大的情感寄托。
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长久以来,冯建忠为寻觅、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坚韧不拔、知难而进。60多年前,当著名的东方图书馆被日寇烧毁时,前辈阿英曾感叹:有些杂志已难寻觅了。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然而60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在冯建忠家里见到如此丰富、珍贵的杂志创刊号时,真是感慨万千,对其主人油然而生敬重之心。冯建忠告诉笔者:收藏创刊号,不但要花时间,舍得投资,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历史责任感。
有一天,冯建忠收集到了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出版的《青年杂志》创刊号,当即想起读书时政治老师讲过的那本由陈独秀主编的著名刊物《新青年》,不知两者有无关联?于是,冯建忠利用休息日来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反复研究,终于弄清:因为《青年杂志》和基督教青年会的杂志同名,所以从1916年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事后,冯建忠还撰文予以介绍。
1986年7月的一天下午,冯建忠顶着酷暑出门“淘宝”,走过南市老城一条弄堂时,眼前飘来一张旧传单,他弯腰捡起一看,原来是“五卅”大罢工时期的传单。凭着“职业敏感”,冯建忠举目搜寻,看见一位老妇正将一卷旧印刷品塞进煤球炉,准备点燃生火,他大叫一声:“慢,不能烧!”冯建忠用几十元钱换下了老人家存的旧印刷品,竟获得一本创刊于1923年10月20日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创刊号。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以马列主义教育青年的杂志,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首创的机关刊物,如今几成孤本。冯建忠为自己能从火口救险深感欣慰。数年后的一个星期天,冯建忠在南市文庙旧书摊看到一册《每周评论》合订本。该刊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发刊词言明以“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为宗旨,新文化运动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先后任主编。它是“五四”运动时期倡导反帝反封建、宣传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刊物之一,和《新青年》为姐妹刊物,共出版了7期,1919年8月30日被北洋军阀政府查封。这本合订本收有自创刊至终刊号各期,存世极少。冯建忠如获至宝,当即以高价买下。此后不久,冯建忠又百般寻觅,收集到了1923年在广州创刊,由瞿秋白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本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上述4种期刊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刊物,在冯建忠手里已配套成系列了。这无疑是对冯建忠多年辛劳最好的回报。
1993年夏天某日,有位宁波市新华书店退休职工张老先生来找冯建忠,问他对《东方杂志》创刊号有没有兴趣?当然有兴趣。因为冯建忠知道,这本杂志创刊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至1948年停刊,时间跨度44年,是解放前寿命最长的杂志,极有收藏价值,可买到手的杂志却缺少封面。冯建忠心中久久不安:这么珍贵的杂志缺少封面,总是一件令人极为遗憾的事。于是,他又苦苦求索,终于在文庙发现其身影。说也真是巧,这本创刊号只有前半本却无后半本,正好和无封面的那本合为完璧。
有一次,朋友告诉冯建忠:一古稀老者家中藏有极珍贵的《清议报》创刊号。冯建忠立即登门造访求教。那老者侃侃而谈:“‘百日维新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以‘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励国耻为办刊宗旨,1898年12月在日本横滨创办旬刊《清议报》,梁启超任主编。这是改良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张报刊,也是华侨创办的‘华刊鼻祖。当时办这样的刊物,是要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的。在庆祝创刊100期那天,房中突然起火,烧毁编辑部,梁启超痛惜万分,当场宣布《清议报》停刊。此刊当时在国内严格查禁,旅日侨民暗藏一部分带到上海,交由维新派人物秘密向各地散发,现在已难见存世了。”冯建忠静静听着,感谢他为国家保存了一份文化遗产,同时又恳求他将刊物转售给他,让它和其他创刊号一起发挥作用。老人被冯建忠的诚心所打动,终将《清议报》创刊号让出。
冯建忠收集的1万多种创刊号杂志,从近代到现代,出版时间跨度达一个世纪。在解放前出版的创刊号中,既有进步刊物,也有国民党办的刊物和汪伪时期的反动刊物,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其中罕见的创刊号杂志还有:清光绪二十九年留日浙江同乡会创办的革命刊物《浙江潮》;清光绪三十一年在日本东京创刊的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撰写发刊词,首次阐述了三民主义思想);清光绪三十三年创刊的著名文艺刊物《小说林》、《小说月报》;1923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任国民党宣传部长时主编的国民党中央机关刊物《政治周报》……鲁迅先生一生主编过9种刊物,冯建忠就藏有《萌芽》、《莽原》、《译文》等5种创刊号。1946年创刊的《少女》,该刊追求西洋妇女杂志风格,每册附有彩页,只出版了一期就停刊了,所以既是创刊号又是终刊号,成了名副其实的孤本。邹韬奋创办的思想进步的刊物《大众生活》,被国民党查禁后,又创办《永生》,其封面骑马背枪奔腾的图像给人以莫大的鼓励。1907年在巴黎出版的《世界》杂志,是解放前中国最早的摄影画刊,印刷装订完成后运回国内发行,该刊只办了两期即停刊,国内见过的人十分有限,也十分珍贵。1935年出版的《足球世界》年刊创刊号,全面介绍了当时著名的足球运动员和中西足球队;蒋、汪官办的刊物《进攻》、《古今》……等,都是冯建忠创刊号博物馆中难得寻觅的藏品。
取之社会,服务社会
冯建忠深知:自己收藏的创刊号杂志就像一个个历史老人,不仅忠实地体现着中国期刊和新闻的发展轨迹,而且折射出中国近现代史的风云变幻。如果只追求数量的增加,而不探索其内在的价值,不做到“旧刊新用”,以焕发它们的青春,那么,收藏创刊号杂志就将失去意义。为此,冯建忠于1990年10月利用居室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创刊号收藏馆,并向海内外人士开放。他还用不多的积蓄购买了一台中华学习机,对创刊号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和研究。
“取之社会,服务社会”,这是冯建忠近几年来的孜孜追求。凡求助于他的,他都鼎力相助,不计报酬。1997年名闻海内外的作家张爱玲去世,各媒体予以极大关注。8月的一天,台湾《深度旅游周刊》派出以陈女士为首的4位年轻编辑、记者来沪寻觅张爱玲当年的文学足迹,此时已颇有名气的冯建忠,不要报酬热情接待,拿出《天地》、《万象》、《紫罗兰》等杂志创刊号,向他们介绍了张爱玲与此有关的文学活动。9月19日,该周报用两个大版面刊出《张爱玲文学之旅》,其中自然不乏冯建忠提供的资料。最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5周年,中共中央文献馆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隆重合拍电视片《毛泽东与上海》。摄制组查遍国家档案馆,涉及毛泽东早年在上海开展革命活动的记载,仍有一些史实无从查考。经人推荐,摄制组找到了冯建忠,希望得到帮助。冯建忠立即奉茶让座,献出资料。他娓娓细说:1923年创办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前锋》,创刊号上有毛泽东在上海活动的介绍;1937年8月1日创办的《文摘》,创刊号上登载了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撰写的《毛泽东自传》,这是国内刊物第一次介绍毛泽东的生平事迹……面对如此丰富的毛泽东在上海活动的资料,摄制组人员高兴异常,连夜摘抄,连称解决了一大难题。1998年12月下旬,在《毛泽东与上海》向全国播映时,摄制组特意致函,再一次向冯建忠表示感谢,称赞他“雪中送炭”。1999年,上海毛泽东故居举办展览,冯建忠又是无偿援助,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
1990年冯建忠在上海举办首次创刊号收藏展览,并获得极大成功。同年10月,创办我国首家杂志创刊号收藏馆;1992年,冯建忠参加大世界吉尼斯活动,获创刊号收藏擂主称号,被誉为“创刊号收藏中华第一人”。10年来,冯建忠已100多次参加全国及上海有影响的大型展览并获奖。其中特别有影响的有:1993年参加中国文物学会民藏委成立大会,之后连续3年参加北戴河中国万博文化城举办的收藏珍品大展;1995年,参加广东惠州中国首届收藏艺术节和华夏民间收藏品展示会,被评为华夏优秀收藏家;1998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杂志社为感谢冯建忠主动提供创刊号,趁杂志成立75周年之机,与中国期刊协会联手邀请冯建忠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冯建忠创刊号收藏展”,这也是首次在京举办的期刊创刊号展览,观者如潮。展览期间,冯建忠还发表了“创刊号杂志收藏之意义”的演讲,引起了极大反响。
冯建忠的收藏还参与了国际间的文化交往。事情缘起于冯建忠收藏的一本《新韩青年》杂志创刊号。该杂志系韩国一批爱国青年流亡中国上海后于1920年所创办,上面刊有日本军国主义残害朝鲜人及孙中山先生呼吁世界进步力量支援弱小民族等内容,杂志仅出版一期,发行100本,所以异常珍贵。1990年年初,上海马当路上的“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纪念馆”举办展览,冯建忠闻讯前去参观,走遍全馆却不见一本《新韩青年》,于是向一位筹展人员谈起了这本杂志。很快,韩国独立运动纪念馆派出一位研究员,先后两次从汉城飞赴上海,来到冯建忠家,仔细阅读杂志,抄录了大量的史料。临别前深深感谢冯建忠为韩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更令人钦佩的是,冯建忠自己省吃俭用收藏创刊号杂志,同时又慷慨地捐献或提供出珍贵的创刊号杂志。1995年夏,上海市老干部局和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联合在淞沪抗战纪念馆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收藏展”。从报上得此消息的冯建忠主动送去《呐喊》、《烽火》等40多本抗战时期出版的期刊创刊号。展览会上,许多抗日老战士兴奋不已:“当年,我们就是读了《呐喊》、《烽火》这些宣传抗日思想的刊物才奔赴抗日前线的。”冯建忠还将自己珍藏多年的近十份极为珍贵的“一二·八”抗战刊物、抵抗五四刊、抗战纪念刊赠送给抗战纪念馆。如此义举,令身经百战的抗日老战士也激动不已。1998年10月,冯建忠又将《中国青年》杂志创刊号赠送给了中国青年杂志社,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和有关部门的表彰。
笔者在冯建忠家中看到,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创刊号杂志已出现损坏现象,有的已开始霉变,家中收藏条件毕竟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损害将日趋严重。为此,近两年来冯建忠已多次呼吁,发出筹建国家期刊博物馆的倡议。他说:现在北京已有了现代文学馆,如果上海能建立期刊博物馆,就能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形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特色,若能办在浦东,则意义更大,衷心希望政府能高度重视、有关方面能大力支持。冯建忠再次无私地表示:如果这个愿望能实现的话,自己将捐出全部创刊号杂志。众多期刊创刊号收藏爱好者听此消息,都纷纷表示全力支持。
最近,台湾《深度旅游周刊》陈女士再次写信给冯建忠,询问他收藏创刊号的情况,并希望他“对期刊的热情能永远持续下去,让更多的人去‘挖宝。你会成功的。”
我们相信,冯建忠一定会成功。
责编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