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之谜有望揭开

2000-06-14 05:12南京:叶雷
收藏 2000年9期
关键词:永乐研究所

南京:叶雷

自1999年6月传媒开始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栾贵明先生在世纪之交再次提出寻找《永乐大典》正本下落的“永陵地宫说”后,受到我国许多自然科学家的关注,笔者日前获悉,为寻找《永乐大典》正本,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已决定联合勘测永陵。

一、提出假说的栾先生又有“假说”

栾先生潜心研究《永乐大典》近20余年,光是制作卡片就用去了他整整8年的时间:书房一隅的卡片箱里放着他做 的16万张卡片,这些小卡片使栾贵明完成了《永乐大典·医药集》、《永乐大典·方志集》、《永乐大典索引》的编撰与成书。而且,在大量的研究中对《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大胆的假说:《永乐大典》仍藏于十三陵永陵地宫内。他甚至自信地说:“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因急于安排《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处,以了却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心愿或嘱托,甚至重录工作在并未完成的情况下,而诡称‘成。即行‘两地收藏。从而,造成‘副本的先天缺少,而并非不可能。”

二、栾先生再算细账

《永乐大典》正本的失踪,成了千古的憾事,而《永乐大典》副本的散落,则也是中华文化的巨大损失。据栾贵明介绍,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四库全书馆之际清点时,已丢失了1000余册、2422卷。当时,清高宗下令在全国搜寻,也没找到下落。此后,该书又陆续丢失,其间经第二次鸦片战争,光绪元年(1875)清点时已不足5000册。到光绪十九年(1893),仅存800余册。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永乐大典》副本也多遭劫难。内忧外患,战火连年,数万卷的《永乐大典》副本散失世界各地,清末民初仅存64册。

新中国建立之后,经诸多学者广泛搜集,达到了目前的近800卷,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缩微胶卷和复印件。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线装20函202册;1962年,中国台湾省的世界书局曾据此影印,并增加12卷;1982年,中华书局继续出版线装本2函20册,又增收67卷(另有4个零页),几乎将能够得到的全部搜罗完了;1986年,中华书局再将其合编缩印成为十大册精装本,共收797卷。近又闻,中华书局由英国和爱尔兰等处又得到了一些新线索。

三、科学假说往往是推动科学研究的动力

也有人认为,如此重要的一部孤本大典,怎么可能让嘉靖皇帝说带走就带走呢?用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的话可以解释:皇帝生前的喜爱之物,如有嘱托,什么大的东西都能带走。对于国家来说是大的东西,对于帝王而言,都可谓是小的东西。

而1972年,钱钟书先生当时还在“干校”里,在与栾贵明谈到选题时,他就指出,历史上没有人对《永乐大典》进行过彻底的研究,要花15年把这件事干好。对于寻找《永乐大典》正本下落,钱钟书先生有明确的思路—“永陵是应该找,而没有找的地方。”

“永陵地宫说”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后,人们都在揣测,如果这一假说成立的话,有没有用科学方法,对像《永乐大典》这样非金属的“庞然大物”进行间接判读,以验证《永乐大典》埋藏在永陵地宫中的可能?科学假说往往是推动科学研究的动力,科学家们开始积极的努力。

四、科学家们探测过众多帝王陵墓

为此,众多物理探测专家发表了他们的见解。中国科学院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魏承介说,1976年前后,他们利用红外探测技术曾对十三陵地区进行过探测普查; 1990年,用航空遥感和红外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墓进行过考察;1996年,又用这种方法对四川省云阳县故陵镇长江三峡地区最大的楚王墓—故陵进行了考察。实践证明,此方法对研究墓穴式帝王王陵是有效的,它可以准确地判读出这些墓穴式帝王王陵的地宫形制、墓穴基本的规模以及文物埋藏的情况。

解放初期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高级工程师岳棋柱先生说,他用“天然电磁辐射测探技术”,能够判断地下被探测物的性质。他认为,假如永陵地宫中真的存在如此“庞然大物”,它的电阻率完全不同于地宫空间部分的电阻率,而这么多的书放置在里面,一定是采取了比较稳妥的包装措施。这样,就可以按照不同测点所获得的不同电阻率,绘制出一张直方图来,比较清晰地反映出地宫内部物体存在的情况。

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精密磁测(GPM)研究室主任、物探专家张治天1999年初,用精密磁测技术对南京明孝陵区2万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探测,终于揭开了朱元璋地宫的形制、地下埋藏物的基本分布情况等。张治天说,他们采用精密磁测技术曾经先后在寻找苏州吴王墓、南京宁河王邓愈墓、镇江地下城、丹阳景陵梁武帝墓以及对陕西咸阳沙河西汉木桥年代的确认上,都做出了贡献。他说,如果《永乐大典》果真留存在永陵地宫里,那它必定在地宫占有相当的空间,把如此庞大的陪葬物放到地宫里,一定会经过严密的包装,有可能是经过了几重包装,北京皇史裩的明清档案的包装就是很好的说明,从那里可以得到启迪。张治天还告诉记者,他正被邀请去参加乾陵武则天墓、云南南诏国王墓和福建闽越王墓的勘测考古工作。

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王谦身研究员也告诉记者,他们在1989年曾采用“高精度重力测量技术”对北京十三陵定陵、茂陵、献陵,进行过以重力学研究为主的地球物理勘探的实验,当年他们以已经发掘的定陵为模板,进行了重力异常值和重力梯度异常值的测定,以确定地下建筑物结构和精细结构。然后,又先后对茂陵、献陵进行了可比性勘测,最后,弄清并确定了茂陵地宫正殿、中殿和后殿的位置和纵深情况; 掌握了献陵地宫部分坍塌的位置。这一技术还不破坏封土层、不采用振动法、不使用电测法,无任何副作用。当时,王谦身率队除对上述三陵进行了勘探外,还对除永陵之外的所有陵墓进行了查勘。他说,之所以没有接触永陵,是因为“十年前永陵的大门也和现在一样,紧紧地锁着”。不过,当时也曾有同志提出对永陵也进行普查的建议,但被有关部门否定了。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批关注《永乐大典》命运与下落的专家坐在了一起,以对历史与现实负责的态度,拟定了采用"高精度重力测量技术"对永陵地区,尤其是永陵地宫进行物理探测的文件,并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报告。笔者近日向北京昌平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副主任齐又新证实,近期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姚震兴为首的专家队伍将正式开往永陵实施用重力法勘测永陵,寻找《永乐大典》的计划,姚震兴院士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们第一步是想弄清永陵地宫与十三陵的其他陵墓的地宫是否有所不同。

五、世纪的寻找意义深远

寻找《永乐大典》是有着它特定的历史与现实的意义的:20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以屈辱开始的,经过100年的奋争,中国终于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雄姿迈向21世纪。显然,找寻那些失落了的祖国文明,特别是找寻那些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这次即将开始的探测,预示着寻找《永乐大典》的帷幕正徐徐拉开。提出这一假说的栾贵明先生还认为,这又标志着我们不再跟随盗墓贼的脚印走,而是从"盗墓贼-保护文物-发掘"变为"科学家案头工作-舆论-发掘"。这次行动还出现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科学家主动联合科研的可喜现象,实属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科学考古的划时代的开端。

猜你喜欢
永乐研究所
睡眠研究所·Arch
彩色笔动起来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心力衰竭研究所简介
关于嘉业堂收藏的两册《永乐大典》
永乐时期明朝与女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