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金银币铸行概况(上)

2000-06-14 05:12北京:董文超
收藏 2000年7期
关键词:币制造币厂成色

北京:董文超

中国贵金属币之铸行,发端于先秦,勃兴于宋、明,尤以晚清及民国前期为最盛。在该历史时期中,以机制白银铸币(包括中国自铸机制银圆及外国银圆)等为代表之贵金属币广泛行用于市,取代传统外圆内方铜质制钱,成为流通货币主流。旧有银两币制日趋没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之新币制——银元本位币制得以产生、确立,并对其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风云变幻,动荡难安。在该时期中,中国社会制度由封建制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制转化,并相继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贵金属铸币之行用正处其时,因而不可避免具备极其鲜明之时代特色。成为探研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外交、军事、金融、交通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化状况之珍贵实物资料,亦系中国货币发展史研究之重要课题。

公元15世纪,东方新航路开辟,中西海上交通渐趋发达,外国银元开始流入中国。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海禁渐开,外贸日益繁盛。贵金属铸币形式简单划一,名称单纯,计算、携带及授受方便,成色、重量标准,遂成商品交易急需。中国旧有银两币制因存在形式、种类名称过于复杂,成色高下不齐,平砝大小不一,称量、评色及计算极为烦难等弊端,不适应用,难以为继。而包括墨西哥、荷兰、葡萄牙、美国、日本等国家或地区银币在内之大量外国银元,得以乘虚进入中国市场,且种类增多,流通范围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迄止1910年,在华行用之外国银元已逾15种,数量达11亿元之巨。外商大量输入重七钱二分,成色约90%之银元,与重一两、成色为93.5%之中国纹银等量交换,套取大量银锭出口。尤以鸦片贸易剧增,致使中国对外贸易出超严重,巨额白银外流,银价暴涨,危及国计民生。中国币制及货币流通极度混乱。显而易见,银元 已成西方列强控制其时中国政治经济与财政金融之重要工具。是故中国朝野有识之士莫不忧心如焚,纷纷提出改革动议,力主中央政府统一铸造银元,借以“维主权,存正朔,收利权,塞漏,限制洋银流通,阻截白银外流,挽救国家经济。

近代中国官铸银币之尝试,始于清乾隆统治时期。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廷行令西藏地方政府,命由中央政府驻藏大臣监督,设炉鼓铸地区性流通货币——“乾隆宝藏”,用以驱除曾长期流通于该地区之廓尔喀(尼泊尔)劣质银币。“乾隆宝藏”银币乃是中国历史上首枚形制、重量、成色等皆由中央政权明文统一规定,严格督造并广泛行用之银质流通铸币。既开中国近代官铸仿外银元先河,亦系中国中央政府长期在西藏拥有并全面行使神圣不可侵犯主权之象征。

中国内地之银元铸造,源于民间仿铸。由晚清名臣林则徐所奏“苏省并无洋银出洋折”所述可知,嘉庆、道光年间,民间已有仿铸银圆,而黄爵滋更于《纹银洋银应并禁出洋疏》中明确指出:“盖自洋银流入中国,……遂有奸民射利,摹造洋板,销化洋银,仿铸洋钱,其铸于广东者曰广板;铸于福建者曰福板;铸于杭州者曰杭板;铸于江苏者曰苏板,曰吴板,曰锡板;铸于江西者曰土板,行庄。种种名目,均系内地仿铸”。中国早期自铸银币中,颇负盛名者有如清道光年间台湾省自铸寿星像府库军饷银饼(俗称老公银,老公饼)、如意银饼,笔宝银饼,福建省所铸漳州军饷银饼等。清咸丰六年(1856),上海外商擅自以墨西哥鹰洋代替本洋(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所铸银币)为记账货币,并厘定二者比价。上海道慑于外商压力,被迫同意鹰洋在当地流通,并指定王永盛、经正记、郁森盛三家商号兑换鹰洋。同时,仿效外国银圆形制,铸有重一两及五钱双面文字银饼一批共六种,史称“上海银饼”。同治初年,上海工部局又向香港造币厂定制上海壹两、上海贰钱银币,均未正式流通。

清光绪十年(1884),中国自铸机制银币在历经近半个世纪反复论争、酝酿之后,始由吉林机器官司铸成。铸行币值分别为一两、七钱、五钱(半两)、三钱、一钱之5种银币。因满洲语中“吉林”意即“船厂”,当地银衡习用厂平,故该套银币即称“吉林厂平”。因其原本用作兵饷,所定等值不合民间使用习惯,市面未及盛行旋被废止,传世极罕。

清光绪十二年(1886),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广州筹创“广东钱局”,全套造币机械系由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订购,并延聘外籍技师。光绪十五年(1889)该局投产,初铸共有五等币值之“光绪元宝七钱三分银币系列”与“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系列”(即史称“七三番版”与“七二番版”者),成为中国近代官铸机制银圆之滥觞。惟因币铭“光绪元宝”被英文围绕,遭致清廷驳回,未正式发行。光绪十六年(1890)四月,该局铸行新版“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系列”,计分五种:“一号库平七钱二分,配纯银九成;二号三钱六分,配纯银八六;三号一钱四分四厘;四号七分二厘;五号三分六厘,均配纯银八二成”。正面镌刻汉、满文“光绪元宝”字样,并镌“广东省造”及纪值文字,背面中央均为蟠龙图案,环以英文币铭。“市面行用,商民称便”。后经清廷下令作为法币,终成晚清中国自铸银元 典型规范。

此后,各省群起效尤,竞相设厂鼓铸。至光绪二十年(1894),已有天津、广东、湖北、北洋、江南、新疆、安徽、湖南、奉天、吉林、黑龙江、福建、云南等十余个省区设厂铸币,并在不断增设中。由于各省各自为政,钱法混乱,导致所铸银币成色重量不一,且镌以省名,互相抵制,流通不畅。

面对全国竞铸银圆热潮,清廷力图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独占铸币盈利。遂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下令除广东、湖北两局外,其余造币厂全部裁撤,遭到地方势力强烈反对。同年,在北京筹办“京局”(即中央造币厂),拟铸“庚子京局制造光绪元宝银币”。该厂次年毁于八国联军入侵。光绪二十九年(1903),又建天津户部造币总厂,并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颁布“整顿圜法酌定章程”,欲铸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通行天下,以求统一货币铸行权,未果。后曾酌留江南、北洋、湖北、广东四处分厂,并令各省造币厂停止扩充,统一更名为某省户部造币分厂,所用币模均由总厂提供,亦不能如愿。与此同时,清廷内部围绕银元以“两”为单位抑或以“元”为单位展开激烈论争,坚持“两单位”者依托慈禧太后为首之后党,赞同“元单位”者以拥护光绪帝变法维新为号召,由是,“元、两之争”遂成封建保守势力与新兴维新变法势力间权力斗争之一方面,两派针锋相对,论争愈演愈烈。此即史载之“两、元之争”。自光绪三十年(1904)始,湖北、广东率先试铸重库平一两银币,天津户部造币总厂亦相继试铸“户部光绪元宝库平一两”,“丙午‘中字字大清银币一两”等,均不能行。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廷又令户部造币总厂改铸重库平七钱二分银币,遂有“丁未大清银币”,为大清银行发行纸币筹备兑换基金所铸之造币总厂“光绪元宝”等面世。

至清宣统二年(1910),赞同“元单位”一派终占上风。是年四月,清廷公布“币制则例”,规定“中国国币单位,着即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元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及五分镍币,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铜币为铺币。元角分厘各以十进,永为定价,不得任意低昂”。造币总厂按此条例先后铸行“宣统年造大清银币”及“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等。未久,辛亥革命爆发,所有银币成品均提交军饷,流通市面。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覆亡,中国延续两千余年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亦告终结。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政府将原江南造币厂接收为财政部管理,开始铸行镌有孙中山先生侧面肖像,面值分别为一圆、贰角、壹角之“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后武昌造币厂亦铸黎元洪像“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民国初年,中国市场银圆流通状况更趋混乱,既有墨西哥、日本等国银币,又有清季所铸各种龙洋,种类繁多,成色不一,加之市价时高时低,民众受害非浅。1914年2月,民国政府着手改革币制,公布“国币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求整顿并统一银币铸行。规定以壹圆银圆为本位币(即“国币”),分为壹元、半元、二角、一角四等币值。壹元重七钱二分,银九铜一;半元重三钱六分;二角重一钱四分四厘;一角重七分二厘,均为银七铜三,重量公差不逾千分之三等。并进一步规定凡在中国境内以国币授受者,无论何种款项,概不得拒绝。其后,为利于收兑各种龙洋改铸新币,又将壹圆币成色改为八九。“币制条例”之颁行,令中国近代币制暂时在形式上达到统一。是年十二月,财政部天津造币总厂首铸新版银币,其正面镌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镌嘉禾纹饰与币值,俗称“袁头币”,计有壹元、半元、贰角、壹角、五分共五等币值。因新币币型划一,花样全新,重量成色准确,易于识别,很快风行各地,在1914年至1921年间,曾多方鼓铸,为数甚巨,并逐渐排斥各种外国银币,成为其时中国流通银币中最重要币种。

1927年,北伐战争胜局基本奠定,北洋军阀统治集团遭受沉重打击,国民党政府复都南京,因国民厌恶袁世凯窃 国称帝丑行,政府有关部门为顺应民意,停铸“袁头币”,以民国元年版孙中山先生像开国纪念币旧模,略改英文币铭等,由南京、天津、浙江、四川等造币厂鼓铸,暂为替代。后因国内政令渐趋统一,各省造币厂陆续停办,银币滥铸现象获得一定程度控制,整顿币制良机初步形成。财政部开始于上海筹建中央造币厂,并着手拟定新版银本位币设计方案,委托奥地利、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五国代刻孙像,民国十八年(1929)帆船图案银币币模,交杭州造币厂试铸之。

1933年3月,在几经反复,长期论争之后,国民党政府正式下令施行“废两改元”。规定“所有征收税款,自用银两交纳者,一律改用银本位币,或旧有一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交纳;自用关金交纳者,照旧交纳关金,但须以银本位币,或旧有一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折合。各关一切开支,亦均改用银币”。此举之实施,先由其时中国金融中心上海开始。是年4月6日起通令全国执行。至此,银两货币制度终告消亡,银本位币制得以确立。同年,上海中央造币厂根据“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草案”规定,开铸币值为壹圆之新版银本位币。其正面镌孙中山侧面像及纪年,背面镌中国双桅帆船图案、币值。中国民间习称此币为“船洋”,曾大量发行流通。

1933年至1934年间,美国为操纵国际白银市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争夺对使用银本位币制国家,尤其是中国之货币控制权;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仅1934年7月至10月中旬,白银流出即达2亿元以上。“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著,因之工商凋敝,百业不振……币制改革刻不容缓。为此,国民党政府先于1934年10月颁布“白银出口增税实施令”,又于1935年11月决定“自本月4日宣布以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所发钞券为国家法币,至此,旧有银本位制度被不兑现纸币流通制度所替代,白银在法律上已不再作为流通货币,银币、厂条、生银、银锭、银块及其他银类开始退出中国货币流通领域。

在法币政策实施期间,美国政府多次干预,要求中国扩大白银用途,在美国铸造新版银圆,并增加中国货币准备金中之白银比重,放宽工艺用银限制。1936年,国民党政府被迫同意在美国象征性铸造银圆500万元,即孙像民国二十五年帆船图案银币与孙像民国二十五年古布图案银币,其由旧金山造币厂铸造,币值分为壹圆、半圆两等。运抵中国后未经行用。次年,复铸孙像民国二十六年古布图案银币,传此币在运往中国途中,适逢抗日战争爆发,海口阻塞,运至香港后,不得不折返美国销毁,仅存少量样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违背人民意愿发动内战,不仅在军事上连遭失利,且国统区通货膨胀亦空前严重,金圆券币值暴跌,经济崩溃迫在眉睫,1949年6月25日,国民党政府规定银圆一元等于金元券五亿元,黑市比价更高达二十五亿元,许多地区出现拒用金圆券风潮。7月1日,国民党行政院通过《银圆及银圆兑换券发行办法》,规定:“货币单位定名为银圆,净重26.6971克,成色88%,含纯银23.493448克;银圆及辅币由中央造币厂铸造,中央银行发行,同时以十足准备发行银圆券,准备之中60%为黄金、白银及外汇,银圆不足时兑换黄金;银圆、银圆券等不得伪造、变造,违者依妨碍国币惩治条例治罪”。企图通过恢复银本位制,挽救千疮百孔、陷于瘫痪之国统区经济。云南、贵州、四川、新疆、甘肃、绥远等省先后开始铸造银圆,但终究大势已去,国民党政府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之秃败,已非改革币制可以挽救。

(未完待续) ■责编雍

猜你喜欢
币制造币厂成色
2024年两家首批现场检查企业“成色”几何?
让“特”“优”农产品品牌成色更足 招牌更亮
试论明代广西铸洪武通宝钱
近代上海造币厂(原中央造币厂)研究(1920-1949)
郑守仁:大洪水可以检验三峡工程的“成色”
澳大利亚造币厂看不到门卫
英国币制改革后的硬币发行大事记
教您鉴别纯银饰品的真假
湖南造币厂滥铸铜元利润考察
雅典币制和度量衡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