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待死刑抑或说对待死刑犯的态度,借由影视是一个最好的反馈窗口。美国不断有这样的影片出现,由莎朗·斯通主演的《最后生死恋》讲述了律师为死刑犯苦苦上诉的不懈努力;《死囚168小时》是说一位义工帮助死刑犯度过最后的时光;《刺激1995》触目惊心地展现了一群围观者目睹死囚如何在铺着干海绵的电椅上挣扎至死的场景……
但美国人表达思索与追问的最深刻是另一部影片,它从一名死刑犯坐上电椅开始讲起,因为意外,他的头部受创人却未死,被医院抢救之后,生命因为瞬间巨大的电击而发生了改变——他不再记得从前,性格也从凶残变得良善。
人是有可能受制于生理机制的吗?那么一个已经脱胎换骨的人,是否还有必要接受死刑的惩罚?如果死刑是为了惩罚与警示他人的话。故事以死囚的再次服刑结束。法律维护社会的终极意义,最终未能敌过公众的情感怒潮。
中国同样的思索少之又少,但10月上映的《命案十三宗》总算有了不小进步。导演曹东在没有忽略商业价值的同时为电视剧带来了一些人文关怀。尽管被指摘拍摄得很滥,此剧却因打破了警察为主体的惯常视角,将讲述重心转换到罪犯身上而吸引了北京地区的收率视。
曹东选择了重刑犯。他用镜头逐个展示了普通人在各种因素的交错之下,成了杀人偿命的可怜汉。
“我们是到监狱里采访的时候突然想到的。”面对记者专访,导演曹东说,“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快乐、悲伤。”正是无法标识的区别,杀人者的命运才让人震惊。在走进监狱寻访素材的夏天,曹东曾被一个40多岁的男人深深吸引,“他很瘦弱,一张脸通红,有点浮肿,很平静,眼睛里却是一种生命已经泯灭了的暗淡。当他知道逃脱不了罪责的时候,心就已经死了。”
这个男人的故事成为《命案十三宗》的其中一集。一个老实的小个男子扮演了他,一个高大健硕的女子饰演他同居3年的女人。女人始终不肯嫁给他,而这个男人毫无保留、忍气吞声地付出,终于在一次绝望的口角中用被女人不断锉伤的自尊作了反戈一击。这一击也是致命的,对那女人,对他。为什么当时就恰好有一根擀面杖在桌上呢?为什么只是一棒下去就足矣至人于死地呢?
故事只有这么简单。但死刑的受施者并不会因为某种偶然获得不同的待遇。这是死刑让人无奈的地方。
导演们还在继续信心十足地展现这种悲剧——另一部三十集的关于普通人的命案续集正在拍摄之中。如果公众因此收获的不仅仅是窥视的乐趣,如果对于人的生命权会因此激发出更多的追问,那么这也许真的是个不错的继续。
数据:
1998年大赦国际统计的执行死刑的情况
在保留死刑的国家里,除美国、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外,其余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中美洲。其中,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1998年)、伊朗和美国适用的死刑数占了全世界适用死刑数量的80%以上。
关于死刑态度的问卷调查
调查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调查时间:1995年
调查范围:云南、陕西、北京14各县、市
调查人数:5006人(男2778人;女2228人)
回收问卷:4983份
此项调查展开之时,正是我国旧刑法及单刑法规定死刑最多的时期
受教育程度与对死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