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爱徐静蕾吗?等四则

2000-06-14 07:24:22
三联生活周刊 2000年11期
关键词:阿拉伯人徐静蕾科威特

你还爱徐静蕾吗?

阿麻

几年前,在电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看见徐静蕾,觉得她好漂亮。那时候,抱此想法的人可能不少吧,有好几家杂志选她当封面女郎。可后来,后来有了一部肉麻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徐静蕾在戏里莫名其妙地傻笑,她那张年轻的脸也因为太多傻笑而变得面目不清。再后来,有了“匡威”广告,徐静蕾穿着帆布球鞋,做青春活力状,可脸上的脂粉呀——应当承认,那个化妆相当漂亮,但再漂亮的化妆也掩盖不住青春逝去。她老了。

我曾经迷恋的姑娘们都老了。

多年前,我迷恋的是范·阿尔姆希克,德国游泳选手,她当时17岁,与一个学兽医的大学生谈恋爱,拍洗发水广告,如今已很少在游泳比赛中露面了。我的另一个偶像是关颖珊,记得那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我国的陈露负于关颖珊,当时陈露的教练在电视上抱怨裁判不公,我没看出裁判有何不公,只觉得关颖珊应该拿冠军。

从那以后,我老盼着关颖珊有朝一日能到中国参加一场比赛,我会像个追星族一样,用一张大白纸写上“关颖珊,我爱你”,抱着一大簇鲜花去给她助威。可惜,关颖珊没有来北京参加过比赛。她老了,从个16岁的姑娘变成了个19岁的大学生。

“好像有谁对我讲过时间转瞬即逝,在一生最年轻的岁月、最可赞叹的年华,在这样的时候,那时间来去匆匆,有时会突然让你感到震惊。”杜拉斯如是说。

“为什么走的最快的,都是最好的时光?”席慕蓉如是说。

这两个又老又丑的女人是不是也曾年轻过呢?

你有时间吗?

布丁

有些科学研究是荒唐可笑的,比如哈佛大学授予一位专家的所谓“另类诺贝尔医学奖”——该专家研究的是病人送尿样去检查时通常选用什么样的容器。

另一些研究成果不是很荒谬,乍一看会觉得很有道理,仔细一想却不知所云,比如我在报纸上看到有科学家得出结论说现在患“时间紧迫症”的人越来越多,科学家给出几条症状,其一是“你在进入电梯间后会不会紧按关门钮,而不愿意多等一两秒钟”,我的回答“是”,这说明我已患上了“时间紧迫症”。可再一想,我急着让电梯门关上并不是想赶时间,而只是觉得一个人站在电梯里很别扭。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列文著有《时间地图》一书,他也给出几种紧迫感表现:你是否经常看手表?你说话是不是很快?你吃饭是不是很快?堵车时很烦吗?等等。

早有理论证明了,发达国家的生活节奏要比发展中国家快,住在大城市的生活节奏要快,可是没有谁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日本人好像是天生的工作狂?日本政府在80年代就鼓励大家要“休假”,这样才能刺激消费,可日本人就是把“休假”看成一种罪恶(如今,互联网时代又在全世界造就了多少工作狂呢?他们肯定老觉得时间不够用)。

罗伯特·列文在印度的旅行很有意思,他登上开往达吉岭的窄轨列车喜马拉雅号快车,发现车上用英语刻着一段话“‘慢(slow)由4个字母组成,‘生命(Life)也是一样。‘速度(speed)由5个字母组成,‘死(death)也是一样。”这段话和“一慢二看三通过”及“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刻在“快车”上却有点古怪。

列文发现,印度人和尼泊尔人朋友相聚时会一坐就几个小时,却很少交谈,当地人的意思是“坐着就是事”。与此相对的概念肯定是“坐着干嘛?干点儿事吧”。

印度先哲曾说:“关于时间是什么,你不问我,我还知道;你若问我,我便不知道了。”这话挺玄,可是有人真把时间玩得很精细的时候,这话就不玄了——美国系统和程序协会曾给最细微的工作定了标准,其中包括:不加选择地开关档案柜:0.4秒;开办公桌中抽屉:0.26秒;关:0.27秒;关办公桌边抽屉:0.15秒;从椅子上站起来:0.33秒;坐下:0.33秒;坐在转椅上转个身:0.99秒,这该不会是作业标准要每个人遵守吧?

另一项针对美国人的研究,说他们每分钟换22个电视频道,2.7秒就换个台,这个研究数字对电视台工作人员有什么作用——让他们制作2.7秒长的电视节目?

不要拿宗教信仰开玩笑

吴宏

这两年我是在科威特度过的。在那里没有CD,也没有磁带,只有收音机和一个名为Superstation的英文电台。经常是戴上耳机躺在床上或坐在车上打开汽车音响收听Superstation的节目。Superstation的节目大部分是欧美最新的流行歌曲,偶尔也播放一些老歌。每当我听到那熟悉的旋律,我就有一种揪心揪肺的感觉,那声音似乎穿透了我的灵魂,带着我穿越时空,我觉得正是这些英文歌曲负载着我,一个中国人的浓浓的乡悉。如果让一个文化人来分析这一现象,他会说,这是全球美国化或英语的霸权地位所导致的。

科威特是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根据伊斯兰教的教义,教徒每天都要祈祷。祈祷是非常神圣的。一到规定的时间,教徒们就开始祈祷。有的人旁若无人地趴在地上祈祷,有的人到清真寺或专门供祈祷用的房间。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这些非宗教人士就会觉得很别扭,躲得远远的。我想,他们看到我们天天不祈祷,可能也会觉得很别扭。我问过一个教徒,如果不祈祷,他会有什么感觉。他说他会感到upset(不安)。有一次,在一个诊所里,一位医生问我中国人信仰什么宗教,什么神。我说:“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不相信神。”我的回答使他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似乎宗教是人的一种本能的需求,而大部分中国人却没有这种需求。同时还流露出一种优越感,就好像是一个文明人在一个野蛮人面前产生的那种优越感。他的这种优越感也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不要拿宗教信仰开玩笑,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在到科威特之前,一位同事这样告诫我。他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上次他到科威特的时候,有一个中国人和当地的一个阿拉伯人关系不错。有一次。阿拉伯人趴在地上祈祷的时候,中国人觉得很滑稽,就和他开玩笑,在他身上拍拍打打的。阿拉伯人祈祷完毕后,用阿拉伯语对他怒吼。中国人也听不懂,依然对他嘻嘻哈哈的。后来,阿拉伯人给他来了个翻脸不认人,随手从地上抄起一个家伙要打他。这位中国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吓得撒腿就跑。阿拉伯人长得太胖了,没能追上他。一连好几天,阿拉伯人依然执著地向其他中国人打听那个人的下落。其他中国人也觉得这件事并不是一笑了之的,就骗他说那个人已经回国了。这位阿拉伯人才放弃了追寻。

我们在科威特搞的是房建项目。在这里搞项目,到了后期,当地的总承包商在付款问题上经常会出现拖欠,有的甚至赖账。我们这个项目也不例外。为了维护我们的利益,一天下午,我们项目部七八个人气势汹汹地来到总承包商的办公室。他也知道我们的来意。面对这个架式,这位经理淡淡地说了一句:“抱歉,我要去祈祷。”我们想只好等他祈祷完了再和他理论吧。不要拿宗教信仰开玩笑,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不知道是是他祈祷完了没回来,还是他根本就没去祈祷,直接溜走了。他离开了办公室后,就再也没回来,我们傻等了一个下午。在这个下午,我也意识到,宗教还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的,在有些时候,它确实能帮助他的信徒摆脱困境。这些家伙!……打住!不要拿宗教信仰开玩笑,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

称谓的暗示

江北

我在法国阿图瓦大学工作的时候,有一位法籍华人女同事。有一次,在办公室里听见她给母亲打电话,说的是杭州话,倍感亲切,想赞美一句:“女同志说吴语真好听!”但“同志”这个词,正在渐渐失去生命;说“女人”吧,显得不够尊重;说“女孩”吧,似乎有些轻狂,毕竟我们都是过40的人了;说“女士”吧,把这个拘谨的、正式的词用在这个朋友之间的非正式场合,便使一句感叹变成调侃了。琢磨半天,发现用汉语竟不能把我内心的这个感叹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果说法语,可以用“MADAME”,准确无误。

在法语中,除了对年轻未嫁的姑娘给予特别的称谓外,对一切不知姓名人,或者在几乎一切不便称名道姓的场合,一概称“MONSIEUR”或者“MADAME”。称谓里暗含了一种对双方关系的确定和默认。对一个整天被人称为“MONSIEUR”的人来说,称呼别人“MONSIEUR”,就是设定对方为“与我一样的人”,其中不多一份敬意,也不少一份敬意。

时下最流行的是“先生”一词。但称“先生”,也不暗示你为“与我平等的人”,而暗示为“有身份的人”。

这样看来,在我们放弃了“同志”这个词以后,汉语里还没有一个称谓能不多不少地给予对方“你与我平等”的敬意。一方面,凡与我们发生关系的人,我们总是不吝表达我们的敬意:对各级首长,我们称职务,表示我们对他们的权威恭敬;对老师,我们称老师,表示我们对他们学识的尊敬;对年长的人,我们以辈分相称,承认自己晚辈后进的地位。即使在很难找到合适称谓的场合,人们也有足够的智慧,巧妙地表达敬意,比如在监狱里,服刑的犯人对管教的干警和不知其职务的警察,就直称作“干部”或冠以姓氏为“某干部”。另一方面,我们对不与我们发生关系的人,则没有一个习惯的称谓可用,这种无以名之的状况,传达了我们潜意识里对他们的人格和存在的根本忽略。这种在熟人面前谦恭和在生人面前麻木的正反两面,在公共汽车上表现得最普遍。如果熟人,座位不够时往往小张、老李、叔叔、阿姨谦让半天;如果是生人,则你推我抢,一哄而上,大家不顾脸面。也难怪,如果他们不是首长同事、不是老师同学、不是长辈晚辈,他们是什么呢?无以名之!

我觉得,法国人的绝不插队和绝不抢坐与他们每天无数次地使用“MONSIEUR”、“MADAME”有关。在这语言环境里,人们养成了一个潜意识:所有的人都是“MONSIEUR”;我在所有的人面前都是“MONSIEUR”。怎么可以公然地无视一群(哪怕是一个)“MONSIEUR”的尊严呢?怎么可以公然地放弃作为“MONSIEUR”的尊严呢?

每一个文化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如果我们在个人涉及的伦理和社会关系中,对人我都注入一些“MONSIEUR”的独立与尊严,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每一分子都预先定义为“MONSIEUR”或“MADAME”,这对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猜你喜欢
阿拉伯人徐静蕾科威特
阿拉伯人
宝藏(2022年11期)2022-03-07 08:57:54
科威特埃米尔去世
环球时报(2020-09-30)2020-09-30 07:13:47
徐静蕾和黄立行:为何他们的七年一点都不痒
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9
徐静蕾:40岁也可以很美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43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
阿拉伯嗜甜如命
特别文摘(2016年1期)2016-04-28 05:54:25
阿拉伯人的头巾
李冰冰徐静蕾众明星,评评你们代言的广告
中国商人(2013年12期)2013-12-05 02: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