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弩

2000-06-13 21:51王桂星
轻兵器 2000年10期
关键词:冷兵器威力绞车

王桂星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八回描写了"连弩"这种古代兵器在战争中的运用:姜维用诸葛亮遗法造连弩百余张,埋伏于路边,一弩十矢,将司马师5万骑兵杀得大败。百张连弩便杀败5万骑兵,这固然不排除小说家夸张的成分,但连弩的威力也可见一斑。

弩(图1)起源于弓,较弓有两个优点:一是待机而发,弓弩手有充分的瞄准时间,提高了准确度;二是可以利用其他力量而不单单只靠臂力开弩,因而增大了射程。在将箭矢抛射得更远更准确之后,古人开始追求抛射的密度,这样连弩便产生了。

据《魏氏春秋》记载:"亮……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可见连弩并非诸葛亮首创,他只是做了某种改进。有人认为这种"元戎"连弩,便是后世流传的"诸葛弩"(右图2),即在普通弩弓的弩臂上装上矢盒,盒中装10支弩箭,扳动一次弩机便有1支弩箭射出,而并非是10支箭一同发射。这样的说法符合现代人对连射兵器的理解。

战国楚墓出土过一种连弩(图3),在长方形的弩臂上表面刻有两条平行的半圆形截面的箭槽,箭槽正中是矩形截面的弩机槽,弩机可在其中沿弩臂前后滑动,弩身的上方是一个储箭的矢盒,矢盒中有3条竖直箭道,中间上方箭道储箭,左右两条箭道与弩臂上的箭槽相连。发射时左右倾斜弩身,便会有两支箭分别通过两侧箭道落入箭槽中,压在弓弦中央所系的细长发射圆杆上。弩机前端连有一个青铜制鸟嘴形活动件,前推弩机,"鸟嘴"前端斜面触圆杆上抬,钩住圆杆;后拉弩机,圆杆随弩机一同向后运动,带动弓弦张开弩弓。圆杆脱离弩箭尾端后,弩箭完全嵌入箭槽,这时"鸟嘴"后端斜面被迫上抬,释放圆杆,圆杆在弓的作用下迅速前移,将两支箭一同发射出去。再次左右倾斜弩身,推拉弩机,可完成第二次发射。装一次箭可连续发射10次,共20支箭,其发箭密度是相当高的。但这种连弩的射程很近,据《天工开物》记载,只有20多步,因而不能用于战场作战,只用作民间防贼。究其原因,这种弩的弩臂后端有类似于现代步枪枪托的装置,发射时"枪托"抵胸,一手托弩臂,另一手扳弩机。这种设计固然提高了发射速度,但单手张弩,力量较弱,射程近也是必然的了。而古代即使最弱的手擘(即用手张)弩,实际也是脚踩弩臂前端,弯腰双手张弩的。

既然连弩不能用于实战,那末关于诸葛亮连弩的记载都是出于对这一人物的神化而做的附会吗?不是。战国末期兵书《六韬》记载了当时使用的一种绞车连弩,即是一张大弓,有的"弓长一丈二尺",固定在两轮小车上,由于弓力强大,要靠绞车才能张弓,发射特制的大箭,"一发声如雷吼",战场上运用的连弩,即是这种大弩。这样强大的弩,要做到"一弩十矢俱发",当不困难,可见史书与小说中的记载并无讹误,只不过古人对于"连弩"这一词的理解与今人有些出入。

这种靠机械力量张弓,可以一发数箭至数十箭的连弩,始于战国,盛于汉唐,北宋时发展到顶峰。战国时"绞车连弩"与兵车并用,在兵车冲击前,远距离杀伤敌人。还有一种"车弩",靠车轮前行时车轴的转动张弩,伴随步兵冲锋的同时可以连续发射,这种弩的弩臂上有7个箭槽,中间的大箭"镞刃长七寸","箭杆长七尺,以铁叶为羽",左右各3支小箭,发射时"诸箭齐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摧损"。如此巨大的威力,在以人力相搏的古代战场上,当属"大规模杀伤武器"了。

《三国演义》中连弩是作为"秘密武器"出现的,其实它曾经广泛装备于军队。汉代连弩被用于对抗西北剽悍的少数民族骑兵,传奇式人物"飞将军"李广,曾依靠连弩,用四千步兵排成"圆阵"(一种适合发挥弓弩威力的防御阵形),抵御了4万匈奴骑兵的进攻。由于巨大的青铜铸的弩机十分沉重,发射时要用大锤敲击,巨大的弩箭射中敌人往往洞胸而过,血肉飞溅。

在中国冷兵器最繁盛的北宋,出现一种"(dǒu)子弩"(图4),即将数张大弓并联固定于木架上,弓弦上附有筒状容器"子",可以方便地装入数十支箭,其威力巨大,但也更加笨重。由于战争模式发生了变化,战斗更加追求机动性,连弩在这时已不再装在小车上用于野战,只用于防御和攻坚。

到了明代,随着火器的发展,出现了各式火枪,逐渐取代了连弩在战场上的地位。虽然这时的火枪仍然很笨重,但火药的威力是任何机械力量所无法比拟的。

热兵器取代冷兵器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连弩这种曾经辉煌一时的冷兵器时代的"高技术武器",在硝烟中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直至为人们所遗忘。◆(编辑/王辉)

猜你喜欢
冷兵器威力绞车
冷兵器战车
冷兵器战争
冷兵器大乱斗
浅析矿用无极绳连续牵引绞车选型计算
谈调度绞车的安全性
斜巷变频绞车二次安装的研究与实施
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水下某型拖带绞车张力控制方法研究
超级威力龙卷风
冷兵器的起源、发展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