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勤
所谓单兵携行具,是指单兵携行装备、物品所使用的工具。先进的单兵携行具,不仅能减少士兵的体力消耗,还能较大地提高作战效能。因此,各国军队都十分重视单兵携行具的研制和发展。我军的单兵携行具从十分落后的状态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又漫长的发展道路。
过去
建国前,我军的被服、装具由各野战军因地制宜自行生产和筹措,制式和材料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单兵携行具。
红军时期物资极端缺乏,战士身上只有米袋、子弹袋和手榴弹袋。子弹袋也是腰袋,横束于腰间;有的战士扎一条布袋,上面别个手榴弹;有的战士背上只背有一顶斗笠或一条小薄棉被。当时所谓的单兵携行具就是这么简单。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处于“小米加步枪”的艰难处境。战士身上只比红军时期多了一个小搪瓷碗和一双筷子,小搪瓷碗挂在腰间,筷子插在裹腿里携行。许多部队冬季没有棉被,一件棉袍,白天穿,晚上盖。所谓的单兵携行具状况基本上没有改观。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由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前和我军的迅速发展,单兵携行具有了较大的改善。每个战士都发一条帆布腰带、一条白毛巾、一个水壶、一个挂包和一条棉被。携行的方式依然是用绳带捆挂在身上。
抗美援朝时期,尽管我国还很贫穷,但志愿军的装具已有了很大改观。军服已经制式化,战士胸前也有了牛皮材质的弹药带。军需品的品种、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是携行方式没有改变,依然是“分件单挂”的落后方式。
抗美援朝之后,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我军的装备也有了很大变化,单兵装备品发展到30多种,但是携行方式依然停留在“分件单挂”的水平上,装备品之间相互挤压、碰撞。从这时开始,携行方式与携行能力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现状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军单兵携行具一直没有制式化、标准化,这与军队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而且也严重地制约了单兵徒步作战的能力。特别是现代战争,其规模、手段、样式和特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部队的携行能力和快速机动能力成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其中单兵的携行能力和快速机动能力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因此,研制我军的单兵携行具迫在眉睫。
1966年到1991年间,经过多次论证和综合分析,在确定我军作战特点和单兵携行标准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我军第一代组合式单兵携行具——91式单兵携行具,并装备部队使用。
91式单兵携行具
91式单兵携行具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军单兵携行的“分件单挂”、“绳捆带绑”的落后方式,标志着我军的单兵携行具开始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结构
91式单兵携行具由战斗携行具和生活携行具两部分组成。
战斗携行具包括弹药携行具和作训包两部分。弹药携行具由两个前片和两个后片组成,前后片通过侧面交叉的圆绳带及肩部两个肩带相互连接;作训包里有分隔布,能够使物品放置有序,包的前面附设有一个小袋,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耳囊。
生活携行具又分为寒区和温区两种型号,分别称为寒区背囊和温区背囊。背囊上下设有开口,便于取放物品。上开口处缝有20cm长的尼龙绸加长袋,用于调节容量。背囊两侧附有耳囊以及水壶、防毒面具袋。
(2)携行物品
根据我军着装规定,弹药携行具携带4个弹匣、4枚手榴弹和1个水壶。作训包里可以装一把折叠锹、一副防毒面具、一日干粮、急救包和水壶。生活携行具(大背囊)内有下列物品:大衣、被子和备用服装。上面两个耳囊用于装鞋及个人学习生活用品。下面两个侧袋分别用来装防毒面具和水壶。
使用和调节
我军制式单兵携行具的使用分轻装状态和全装状态两种。
轻装状态系指战斗状态,只穿战斗携行具,不背背囊。首先穿好放有弹药和水壶的弹药携行具,扣好胸扣,然后利用两侧的绳带调节合体,用肩带调节长短。作训包的携行方式有两种,一是双肩背,一是斜挎。
全装状态是指战斗携行具和大背囊同时携带。将水壶和防毒面具分别放在大背囊里,然后背起大背囊即可。
基本性能
91式单兵携行具在结构设计上,应用了人机工程学、人体力学、劳动卫生学、工程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原理,确定了合理的携行部位和携行方法,设计了科学的携行系统。借鉴外军装具,设计了背囊的内背架,它可以增加背部的刚性,有利于背部力的传递和重心平衡,保证了负荷在人体上的均匀分布,降低了对人体呼吸和肺功能的限制。背囊与人体之间设有背垫,使背囊不紧贴人体,便于通风透气。
91式单兵携行具采用国产涤纶小帆布,它具有质轻、强度高、耐磨、防水及良好的伪装特性,而且,材料来源广泛,能够保证大量供应。
由于91式单兵携行具携行部位和携行方法科学,结构合理,负荷分布均匀,适体性强,在行军作战时,士兵可节省10%的体力,可使部队的集合时间缩短2分钟,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欢迎。从1995年开始,91式制式单兵携行具分3年装备全军。它彻底改变了我军单兵携行具的落后状态,提高了部队的综合保障能力,促进了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
(编辑/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