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实现中国武术科学化

2000-06-13 23:39孙长安
武当 2000年12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技击太极拳

孙长安

“知识分子”和“中国武术”都是现代名词。本文为了叙述的方便,对涉及到的古代的一些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学者,都作为知识分子对待。在中国古代对武术的称谓也是不一样的。本文认为,拳术、功夫、武艺、技击等,不过是中国武术早期的名称而已,为叙述的方便,将之通称为中国武术。

提起知识分子,人们往往在外观形象上将之与赳赳武夫相比较,相对立。其实这是不对的。所谓知识分子,是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通俗地讲,就是有学问的人。这些人并不都是白面书生,弱不禁风。相反,从古到今,在知识分子队伍中不泛武林高手。他们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在武术的普及和提高,在武术理论的初创过程中,都做出过重要贡献。

一、爱武习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

在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知识分子习武的很多,而且相当一部分武学造诣很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大知识分子。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教学的内容有诗、书、礼、乐、易、春秋,还有御和射。御就是驾车,射就是射箭。在以冷兵器为主要作战手段的古代,孔子强调御和射,可见孔子教育内容在当时的先进性。孔子的学说影响至今,远播海内外,文武兼备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不能不影响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武林中的大手笔往往又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成就杰出的大知识分子。三国时期,魏国的创立者曹丕是一个政治家、一个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他开了七言诗的先河,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同时,他又是一个造诣颇深的武术家。五岁时,其父曹操就教他习射;八岁时,就能骑马射箭。他的骑术和射术很高,能骑马左右射,又能项发口纵,弓不虚弯,所中必穿。曹丕更擅长击剑,曾拜当时的大击剑家史阿学习剑法,得到东汉击剑家王越的真传。一次,曹丕同奋勇将军高乐侯邓展论剑,酒酣耳热时,二人以甘蔗代剑,比试剑技,曹丕三次击中邓展手臂。邓展通晓各种兵器,能空手敌白刃,曾给班固的《汉书》作注释,也是个文武全才。他不服,再试,又被击中前额。可见曹丕武功之高超。无独有偶,清代,我国著名的理学家颜习斋游学河南,特意去拜访名震南北的商水大侠李木天。李木天见颜习斋这样一个大学者腰间佩一把短刀,挺奇怪,并指导了一番,说:你如果愿意学习这门技术,就要先学拳法,拳法是武艺之本。当酒酣之时,李木天解衣为颜习斋演练诸家拳法,果然大侠名不虚传。这时颜习斋才说话:你达到了这种水平,我可以与你一试了。于是折竹枝为刀,两人过招。没几回合,就击中李木天的手腕。李木天大惊,没想到颜习斋的技术怎么这么高。第二天,李木天命他的三个儿子都拜颜习斋为师,从他游学而去。颜习斋一生主张文武并重,他应聘主持漳南书院,在经史课目之外,特设立“武备课”,教授孙、吴兵法及射、御、技击等课目,培养造就文武兼备人才。

知识分子习武,不仅锻炼了他们的体魄,也培育出他们的恢宏大气。“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就出自唐代大诗人贾岛之笔。李白“少年学击剑,凌轹白猿公”,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等等,这样大气的诗句比比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同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武术的规范化、科学化,离不开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共同实践,更离不开广大知识分子的再创造,再提高。

二、知识分子在中国武术形成、总结和提高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武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创立到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武术的形成总结和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特别值得一书的有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剑术理论的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冶炼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大师。如干将、莫邪、欧冶子等。王公贵族、士大夫佩剑成时尚,击剑成风气,而且还有了教习击剑的学校。吴王好剑,“百姓多创瘢”。赵王好剑,门客三千,击剑之声不绝于耳,每日都有死伤。秦始皇同荆珂在殿前就上演了一幕长剑与短剑的生死决斗。这样的风气,促使人们对剑术的研究,使之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成为必然。对道教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极有地位的哲学家、散文家。他的《说剑篇》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分析,可能是我国第一部武术理论专著。他所提出来的“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剑论,至今作为技击的战术原则也不过时。庄子是不是击剑高手未见史料记载,但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击剑的人能总结出这么高的剑术理论。武当山是我国道教圣地之一,武当派的看家宝就是剑术。在武林界流传着“少林棍,武当剑”并非虚传。道家尤重剑术,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在这个时期越女对剑的论述也极有见地。她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涵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虎;追形逐日,光若佛仿。呼吸往来,有及法禁。纵横顺逆,直复不闻。期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这样高深的理论,今人也未必能总结得这样透彻。

第二,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丰富了中国武术的内涵。由对技击的技术方面研究开始转向自身内部的研究,即“炼丹”,拓展了武术的研究领域,为以后气功与技击相结合,为内家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魏伯阳、葛洪和陶弘景。

魏伯阳是东汉时期的炼丹方士。他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以《周易》爻象论述“炼丹”修仙之法,把炼丹术与“大易”、“黄老”三者融为一体,成为道教炼丹术早期的重要典籍。

葛洪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他汇集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方术,著成《抱扑子》一书,记载了许多科学史的材料。《抱扑子外篇·自序》中说:他“少尝学射,又曾学习盾双戟皆有口诀要索,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反映了葛洪在武术方面的成就。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博学多才的学者,对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地产,医术本草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并有颇多著述。他又是著名的养生家。少年时昼夜研读葛洪的《神仙传》,精通辟谷导引之法,终生修炼不辍,年过八十容貌体质如同壮年。他对后世的医学和导引养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他所著《古今刀剑录》一书,收载了先秦以来关于刀剑的很多传闻轶事,是一部兵器学专著,在中国武术界有一定影响。

在这个时期,“内丹”修炼理论、辟谷导引、吐纳之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第三,明清时期中国武术进入极为辉煌的历史阶段。这个时期,中国武术界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武术著作颇多,二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拳种相继诞生。知识分子的智慧结晶格外光彩夺目。

一代名将俞大猷少好读书。他根据自己数十年战斗经验和对民间武术的深入研究,编著了《射法》和《剑经》两书。他还提出了“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旧力略过,新力未生”、“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等具有普遍意义的技击要诀,显示了他高深的武术修养。

人称荆川先生的唐顺之,史称他精散文,通武艺,懂兵法。嘉靖八年会试第一。他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弓、驽、火器、牌、枪、剑、刀等兵械和诸家拳术,著成《武编》一书。他又将其对古代武术的研究及有关的诗歌汇编在《荆川先生文集》中。

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是卓有建树的古代武术的整理者和总结者,其所编著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一直被兵家奉为必读之书。

别号东海书生的茅元仪,其祖父是明代古文“唐宋派”的首领。茅元仪幼承家学,7岁能诗,18岁游学北京国子监,28岁时完成一代军事巨著180万言的《武备志》,保存了多种明代和明以前的武术资料,受到古今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明末吴殳无书不读,才气过人,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他又是明清之际最有成就的武术家之一。少年时就学习骑射,读孙武、戚继光的书,他对兵器之王大枪极有研究,是明代至清初各家枪法的集大成者,他的关于各种枪法的书是对前代和当代枪法的总结性著作。吴殳67岁时,编辑成《手臂录》。

清初学者黄百家,少年时拜王征南学习内家拳法,王征南去世后,著《内家拳法》并撰《王征南传》。是最先提出“内家拳法”一说的人之一。

达摩创少林拳,张三丰创太极拳。这些新拳种的出现,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堪称是一场革命。其意义在武术领域可以同瓦特发明蒸汽机,引起英国工业革命相比肩。短短几百年,太极拳就风靡世界,太极拳的创始人功不可没。还值得一提的是无书不读,兼通击刺,尤精枪法的王宗岳,对太极拳的贡献极大。他精心研习拳械数十年,深谙太极拳的奥秘,其所撰《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阐述太极拳的要领和方法,对太极拳的发展影响很大,被后世奉为研习太极拳理论的经典。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还相继出现了同太极拳理同出一脉的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内家武术的出现,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内家拳法在技击理论上、技击手法上和演练风格上,都比以前流传下来未经较大改造的拳术有着很大的区别。

三、实现武术科学化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武术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党和国家极为重视武术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专门的武术领导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挖掘抢救武术运动,使在长期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的武术运动得以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从1957年开始,先后六十余次举办全国性的武术和体育运动盛会。各个民间团体组织的武术交流活动更是举不胜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中国武术在形式上更加系统,更加规范,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唐豪是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二十年代末就开始撰写文章,大力提倡武术的科学化,先后撰写了《太极拳与内家拳》、《少林武当考》、《内家拳》、《戚继光拳经》、《中国武艺图籍考》等专著和论文,成为现代中国武术史学科的奠基人。尽管他受历史的局限,有些考证留下了一些遗憾,但他迈出的第一步却是很有意义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术著述很多,有的颇有见地。曹志清所著的《形意拳理论研究》,系统地介绍了形意拳的起源和发展情况,阐述了形意拳的诸多概念,以及意念、精神、内气、劲力之间的关系,五行与五拳、五脏的关系等,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研究形意拳理论的著作。

医科大学毕业的郑光路在其所著的《中国气功武术探秘》一书中,以科学的视角阐述了医学同武术的关系,批判了附加在中国武术上的不科学部分,他对武术气功的见地受到学术界好评。王安平的《修真心语》不仅深刻地论述了技击、气功、大道等方面的原则方法,而且在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特别是由马贤达等人主编的《中国武术大辞典》,就其工程之浩大,材料之翔实,前无古人,是中国武术的百科全书,为中国武术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由武汉体院教授江百龙等编著的《武术理论基础》,比较系统地简单地阐述了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提出了中国武术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重点;对中国武术的文化形态、系统、层次进行了全面总结,是一部极为难得的武术理论专著。研究文学出身的陆草,1992年所著《中国武术》一书,从文化的特殊形态角度阐述了中国武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理论来源于实践。有了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其中饱含着无数代人的实践。如果中国武术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阶段,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那就很难适应走出国门,同世界接轨的需要。在漫长的武术发展史上,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呕心沥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天,中国武术呼唤爱武习武的知识分子来一次冲刺,早日使中国武术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完整的学科。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要做很多工作:

第一,爱武习武的知识分子要自觉地破除狭隘的门户观念。要有门户,又不能唯门户。要站得高一点,望得远一点,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地、客观地、系统地认识中国武术。

第二,中国武术科学化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有关机构要组织精兵强将,成立编辑部,统一指挥,协同攻关。

第三,发挥各武术杂志等刊物的作用,开展大讨论,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征集稿件,然后由专人分类归纳,送交编辑部。

第四,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建立完备的理论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热心并参与这项工作的知识分子要舍弃名利,甘愿坐冷板凳,爬格子,为中国武术早日科学化鞠躬尽瘁。相信新时期爱武习武的知识分子将超过前人,完成前人未竟的事业,使中国武术这块瑰宝放出更加璀灿的光芒。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技击太极拳
中国武术,中国魂
中国武术帮助古巴人民应对新冠肺炎封城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罗汉拳秘传技击法(八)
传统技击五要说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