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说

2000-06-13 21:33文/张
中国企业家 2000年9期
关键词:光电子光谷武汉

文/张 军 张 朗

21世纪是“光子世纪”。为争夺这个制高点,一场“追光”的赛跑已在上海、广州、深圳、长春、武汉等国内城市间不动声色地展开。而“武汉·中国光谷”正努力在赛跑中抢先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世界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在不久前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举办的“中国光谷建设与企业发展研讨会”上,众多企业家为建设中国光谷献计献策。本刊将此次研讨会内容节选部分,与读者共享。

建设光谷就是把握未来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书记、副主任郑永新:中国光谷概念是在今年3月两会期间公开披露的。之后,湖北省、武汉市开始了紧锣密鼓的中国光谷建设。中国光谷要以光电子信息产业化为主体,同时以研发机构、技术支撑等可持续开发能力为一翼,以市场可持续发展和建设为另一翼,努力把武汉·中国光谷建设成为国际光电子产品的集散中心。

武汉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黄家喜:美国经济从1990年开始了连续9年的持续增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高新技术发展快。在美国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中,高新技术的份额占27%,已经高于传统的建筑业、汽车业。目前,全国各大城市为增强自身经济的竞争力,纷纷把高新技术或光电子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如何在全国大城市中展开有效的竞争,是中国光谷面临的现实问题。

学会用好他山之石

武汉适普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祖勋:中国光谷的核心是有没有真正的创新成果。光谷的科技成果必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否则,所有的东西都谈不上。

创新不光是技术上,也包括观念、制度上,尤其是观念创新。资金是另一个重要问题。现在资本市场很活跃,问题是能不能把它吸引来。投资总是要政府来承担肯定是不行的,要有风险投资机制。

武汉烽火科技公司副总经理田立人:企业跟政府不一样。政府只要把社会注意力和人、财、物聚来就可以了,但企业还面临竞争问题。一些具有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国际名牌企业如果扎根在光谷,对现有企业有较大压力。

中国光谷与美国硅谷的名称相似,能不能把硅谷发展的规律、经验再现在光谷。希望政府能有所明确,带动光谷的企业有所突破。

现有企业是助推剂

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杨战兵:中国光谷下一步的发展不能只看重新兴企业,原有企业也要得到应有重视。因其技术设备成熟、市场已经开拓,产值增长会很快。在此基础上原有企业可以带动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武汉迈驰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国钢:中国光谷首先还是要做好原有的技术产业。比如原有的IT业,现在要继续在这一领域发展新的、深的东西,而不是把一个崭新的行业从头搞起。毕竟已经成型的企业较好操作。

武汉蓝星电脑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姜益民:电子商务不仅是全社会的发展方向,更是光谷的发展方向。但是电子商务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不是一家公司就可以运作好的。因此在产业宏观布局、技术产品的标准化等方面应该有政府部门做相应的指导。

中国光谷要认清优势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延觉:规划项目也好,造概念也好,这些工作中国光谷已经做得够多了。我现在担心的是,我们提出的项目最终是否能落户在光谷的土地上。

武汉智能电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纯星:科技资源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将其变为经济优势且成为现实要经过艰巨、复杂的转化过程。武汉市的科技实力雄厚,在国内排第三。光谷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的科技基础,形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耿标:中国光谷的规划是产值1000亿,我个人估算,达成这一目标需要中高层管理人员1万至3万。光谷的发展在这方面已经受到了制约。所以对中高层的经理人员的吸收、培养包括引进,应该是中国光谷一个十分重要的配套措施。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武汉中国光谷的确有许多优势,尤其是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方面可能和国际水准也差不多,但是在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能力上,尤其是在整个市场经济的氛围和相关政策的成龙配套上,不要说和国外比,就是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深圳比,可能也是稍逊一筹。我们中国缺不缺好东西,缺;但更缺的是把好东西迅速市场化、产业化的能力。

招牌好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操作,是怎么落到实处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清楚中国光谷的核心优势是什么,要把这种核心优势放大,把它与外面的优势嫁接好。

猜你喜欢
光电子光谷武汉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Nothingness: the Destination of Harry’s Self—actualized Pilgrimage
武汉光谷有轨电车开展多交路全线通车试运行
光电子调控的聚苯胺氧化还原反应用于铜离子可视化检测
智能手机辅助光电子技术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多维协同”教学模式在光电类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
管家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