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戈
降龙利器伏虎高手
在当今现代化的三维战场上,空中威胁和集群坦克的冲击,成为各国军事家必须面对的两大难题。防空,反坦克,成为进攻战斗和防御战斗中重要环节。于是,从二战至今,各式各样的防空武器、反坦克武器纷纷登台亮相,什么高炮群、自行高炮、防空导弹发射车、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歼击坦克、各种步兵反坦克武器、反坦克地雷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在这些武器当中,既能防空,又能打坦克的,十分鲜见。本文所介绍的“阿达茨”防空—反坦克武器系统,算得上是身兼二职的“战场上的多面手”。其实,ADATS是AirDe瞗enceAnti—TankSystem(防空—反坦克系统)的缩写。它“用来对付低空飞行的飞机、直升机、无人驾驶飞机以及地面上的坦克装甲车辆等目标,保卫行进中的部队以及空军基地、雷达设施、后勤供应中心、作战指挥部等重要目标”。这种武器系统可以在行进中搜索空中和地面目标,具有全天候及在强电子干扰条件下作战的能力。“阿达茨”,堪称是“降龙利器,伏虎高手”。
国际合作的产物
“阿达茨”防空—反坦克武器系统,算得上是国际合作的产物。开始参与研制的国家有瑞士、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的4家公司,但最终由瑞士的厄利空·布勒公司和美国的马丁·玛丽埃特公司合作研制。这两家公司于1979年开始合作,1984年完成研制工作,同年10月开始了部队试验。试验的结果令人满意。
1986年4月加拿大军方决定购买36套“阿达茨”防空—反坦克武器系统,成为“阿达茨”的第一个买主,也是世界上最早装备防空—反坦克武器系统的国家。这36套系统于1993年2月交货完毕,全部装备加拿大军队,北约国家有权使用这些装备。一套“阿达茨”防空—反坦克系统,包括8枚待发导弹和8枚备用导弹,单价为287万美元(1982年),运载车辆M113A2在1982年的单价为13万美元。
平台问题
“阿达茨”防空—反坦克系统,只是一个武器站。它要装到武器平台上机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加拿大军方选中的平台,是美国的M113A2装甲输送车的底盘。整套发射车的战斗全重为14.7t,其中武器站(含3名乘员)的重量为4.5t。选择M113A2的底盘为平台的优点是价格比较便宜,整车的可靠性高,其缺点是装甲防护较弱。它适于在较远的射程上与敌方的飞机、直升机和坦克作战,若在较近的距离作战,防护力弱的缺点便会凸现出来。
1987年11月美国军方决定采购166套“阿达茨”系统。为了克服M113装甲输送车防护力不足的缺点,美国军方决定采用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为平台。最初的样车上,M2步兵战车原来的武器———25mm机关炮和12.7mm机枪都还保留着(图2),后来定型的产品上,取消了25mm机关炮,以简化机构,降低成本,但12.7mm机枪还保留着,作为自卫武器用。
此外,“阿达茨”系统还可以装到轮式装甲车上,如瑞士的8×8“锯脂鲤”、“鲨鱼”装甲车等,甚至“阿达茨”仅装在一个专用平台上也能投入战斗。关于这一点,下面还要专门加以介绍。
大威力导弹
导弹是“阿达茨”的威力所在,它采用发射筒兼包装筒的结构,整体运输,密封性好。包装筒(连导弹)全长2180mm,外径240mm,全重64kg。导弹的全长2050mm,直径152mm,重量51kg。导弹发射后,可以由2名乘员利用快速装弹机构轻松再装弹。导弹本体由着发引信、制导部分、战斗部、近炸引信、动力装置、尾舵、激光接收器7大部分组成(图3)。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分别介绍如下。
着发引信位于导弹的最前部,这是一种破碎开关启动的瞬发引信。破碎开关由2个隔开一定距离的圆锥形导体构成,当导弹撞击到目标时,电路闭合,引信起作用,使导弹起爆。这种引信在打坦克时使用。
制导部分“阿达茨”导弹采用激光驾束制导方式。当导弹尾部的激光接收器接收到二氧化碳激光器发射出的激光束后,经过制导部分的惯性制导系统和自适应全数字自动驾驶仪形成控制指令,操纵控制尾舵偏转,使导弹回到瞄准线上飞行,直至命中目标。
战斗部为双用途战斗部,既能打飞机、直升机等空中目标,也能打地面上的坦克装甲车辆。战斗部内腔装有聚能药形罩和高爆炸药,而外壳则为带有沟槽的预制破片壳体。这种结构使它既有破甲弹的功能,又能发挥榴弹的功能。其奥妙之处在于由引信微处理器控制启用不同的引信来发挥不同的作用,着发引信用来打坦克,近炸引信主要用来攻击低空飞行的目标。这种战斗部是在“铜斑蛇”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近炸引信为主动式激光近炸引信,由4个独立的激光二极管及4个附带的接收机组成,抗光电干扰能力较强,由控制指令来控制近炸引信瞬时起爆或延迟起爆。
动力装置它是导弹飞行的动力来源,采用“大力神”固体火箭发动机、无烟双基推进剂,飞行的隐蔽性好。发动机的工作时间为3s~4s,可将导弹加速到3马赫以上的速度。
尾舵也称为控制舵,由4片尾翼组成。它接受控制指令,操纵导弹的尾翼偏转,使导弹回到正确的目标瞄准线上。
激光接收器它接受发射车上发来的激光控制信号,传给制导部分。此外,这部分还包括有红外光源,随着导弹的飞行,向外发出红外信号,使发射车上的红外测角仪能检测到导弹和目标瞄准线之间的角度偏差,发出控制指令。
这种导弹的作战高度为6km。对飞机和直升机的作战半径为1km~8km;对坦克的作战半径为0.5km~6km。导弹战斗部的质量为12kg。破甲厚度为1000mm均质钢装甲。靠大量的预制破片,对低空飞行的飞机和直升机有相当高的杀伤概率。1987年,美国军方曾对美、英、法的4种地空导弹实弹射击,同场献技,结果,“阿达茨”导弹10发8中,名列前茅。可见,“阿达茨”的确身手不凡。
塔上“五只眼”
“阿达茨”防空—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的全部“家当”都装在炮塔上。其实,多数的“阿达茨”系统没有装火炮,甚至连小口径的机关炮也没装,谈不上是炮塔,“炮塔”只是一种习惯的称呼而已。
炮塔的两侧,装8枚待发的导弹,它是整个系统的“拳头”。炮塔的中央,装有各种观察、制导、跟踪、瞄准的仪器,最明显的是塔上的“五只眼”(图4)。它们连同内部的控制系统,是“阿达茨”的“大脑”和“眼睛”。炮塔最高处的“眼睛”是雷达,这是一种脉冲多普勒搜索雷达。图4中左侧最显眼的桃形“大眼睛”是前视红外仪,它是光电跟踪系统的核心部件。图4中右侧的“三只眼”分别为电视/激光测距仪、二氧化碳激光测距仪、导弹跟踪装置(红外测角仪)。又是红外,又是激光,又是雷达,又是电视……,不用说,一定是挺先进的了。此外,炮塔的中央部分为稳定平台,装有气象参数传感器。关于这些装置的性能和工作原理,下一期再加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