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兵反坦克武器

2000-06-13 21:27王红玲林源
坦克装甲车辆 2000年5期
关键词:火箭筒单兵反坦克

王红玲 林源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的首次出现,单兵反坦克武器的发展也渐渐地拉开了帷幕。在近百年的矛与盾的较量中,坦克不断地更新换代,反坦克武器也随之推陈出新,尤其是单兵反坦克武器的发展更是异彩纷呈。反坦克步枪、反坦克手榴弹、反坦克枪榴弹、反坦克火箭筒和单兵反坦克导弹等在历史的长河中都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笔──反坦克步枪曾风光一时,反坦克手榴弹曾多彩多姿,反坦克枪榴弹曾独领风骚,反坦克火箭筒日趋兴旺发达,反坦克导弹正欲霸天下……。

百年风云

应运而生的反坦克步枪

1916年9月15日,当协约国的49辆坦克突然出现在法国索姆河战场时,阵阵轰鸣伴随着履带碾压声,打破了堑壕战的僵持局面,在德军中一度引起了极大恐慌。面对这种集机动、火力和防护于一体,极具进攻性的钢铁怪物步步逼近,步兵手中的武器已变得毫无用处。1917年4月11日,在比勒考特的反击作战中,德军在缴获的两辆英军坦克中发现:其K型子弹能够穿透英军MkI型和MkII坦克5mm~10mm厚的装甲。为此,德军为每个步枪手配发了5发K型子弹,为机枪手配发了满满一条弹链的K型子弹,这样,仓促应战的步兵手中有了第一种反坦克武器。当时,德军还意外地发现了枪弹碰击钢板所产生的"溅射"作用,对到处布满大大小小孔洞的早期坦克来说,撞击钢板的子弹铅心以近似爆炸的速度形成"溅射体",在30m内具有致命的杀伤效果。与此同时,英军在同年6月麦西尼斯战斗中投入了能抵御K型子弹攻击的MkIV型坦克,这一情报促使德国人迅速着手研制新型步兵反坦克武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世界上第一种专用的步兵反坦克武器──"特-格"13mm反坦克步枪(图1上),于1918年3月18日开始装备德国部队。

然而,当反坦克步枪的设计者们还陶醉在已有的成果中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战后的10年中,步兵反坦克武器几乎驻步不前。直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对反坦克步枪重新产生兴趣,反坦克步枪随之迎来了其发展的鼎盛期。在欧洲,波兰首先以德国的"特-格"反坦克步枪为基础,设计出马诺斯奇克反坦克步枪,并于1935年装备部队,该枪遥遥领先于世界同类产品,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英国博伊斯上尉领导的反坦克步枪设计小组成功地研制出了"博伊斯"反坦克步枪(图1下);德国研制装备了PzH38反坦克步枪;芬兰装备了相当数量的"拉蒂"反坦克步枪;前苏联研制出了二战中最有名的14.5mm"西蒙诺夫"反坦克步枪。相比之下,美国在反坦克步枪的发展中比较冷静,他们更看重"勃朗宁"12.7mm重机枪,希望将其作为步兵的一种辅助性反坦克武器。

二战以后,随着装甲与反装甲技术的迅速发展,反坦克步枪的威力和机动性都已不能满足作战需求,新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不断出现,反坦克步枪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自80年代以后,由于战场上步兵战车、高价值的器材等目标大量出现,反坦克步枪又有以大口径狙击步枪或反器材步枪的名义东山再起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再续了反坦克步枪的辉煌。

红极一时的反坦克手榴弹与枪榴弹

任何武器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两个条件,即需求的牵引和技术的推动。反坦克手榴弹与枪榴弹的发展史更鲜明地验证了这一观点。在坦克参战以前,手榴弹与枪榴弹已伴随步兵渡过了无数的战争岁月。当面对迎面扑来的装甲战车时,无助的士兵们对反坦克武器的渴望无以言表,人们自然满心希望手榴弹和枪榴弹在对付坦克装甲方面有所作为,但手榴弹和枪榴弹因作用距离近、威力有限等因素曾让人们大失所望。直到二战前期,在一次手榴弹试验中,人们偶然发现,在炸药装药的凹窝上衬以薄金属罩时,装药的破甲威力大大增加,致使聚能效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迅速将其应用于手榴弹、枪榴弹上。在1936年~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军首先投入实战使用,并取得显著效果。采用聚能装药的反坦克手榴弹和枪榴弹的出现,使步兵拥有了近身对坦克作战的手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战后期,每个苏军步兵分队都配备了两三种聚能装药反坦克手榴弹,其中较为有名的是1943年装备的RPG-43反坦克手榴弹,当属主要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之一,曾红极一时。

二战后至五六十年代,坦克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对聚能效应的研究,反坦克手榴弹和枪榴弹也相继进入了空前发展阶段。其中,反坦克枪榴弹几乎成为当时步兵反坦克武器的"首领"。这期间,比利时的麦喀公司研制成功了"埃内加"反坦克枪榴弹,其全重仅0.7kg,威力却远远超过当时许多国家装备的"巴祖卡"火箭筒,从而掀起了一股"埃内加"热潮,使其成为名噪一时的世界名牌产品。在60年代的越南战场和印度战场上,反坦克手榴弹和枪榴弹也曾大显神威。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坦克火力和装甲防护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反坦克手榴弹和枪榴弹越来越无法完成它的反装甲使命,其威力、作战距离以及后坐能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解决。随着步兵反坦克火箭筒和步兵反坦克导弹的兴起和发展,反坦克手榴弹和枪榴弹渐渐地充当了配角。

但是,反坦克手榴弹和枪榴弹作为步兵反坦克的最后手段,其地位是不容取代的。尽管在威力上它难以有效地击毁现代新型主战坦克,但对付一般坦克的侧装甲、后装甲和顶装甲及步兵战车和其它轻型车辆还是足以胜任的,是步兵用于对付坦克、步兵战车及其它装甲目标的一种不可缺少的便携式近战利器,在反轻装甲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70年代以后,经过重新定位,反坦克手榴弹和枪榴弹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法国的"吕歇尔"58mm枪榴弹系列、"吕歇尔"40mm枪榴弹系列(图2)便是其较为突出的代表。

兴旺发达的反坦克火箭筒

二战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坦克战,大威力火炮只能毁伤部分集群装甲,仍有众多的坦克冲至步兵阵地前沿,突破防线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因此,加强单兵近战反坦克火力,发展一种实用性强、威力大的近战反坦克武器已成为步兵的迫切需要。这期间,美国陆军上校斯金奎发明了60mmM1型火箭筒,因其外形类似名为"BAZOO"的管形乐器而得名"巴祖卡",它便是最早出现的轻型反坦克火箭筒。1942年11月在北非登陆作战中,"巴祖卡"成功地挫败了德国装甲部队而首战告捷。战争驱使德军加快了对单兵有效反坦克手段的研究,1943年,德国人成功地研制出了轻型反坦克火箭筒"铁拳"系列,开创了单兵一次性使用反坦克筒式武器发展的新纪元。

"巴祖卡"和"铁拳"在二战中的成功使用,掀起了战后发展反坦克火箭筒的热潮,世界上许多国家竞相研制和装备反坦克火箭筒,从而引发了一批新型反坦克火箭筒问世。朝鲜战争中,美军大量装备了M20型88.9mm反坦克火箭筒(又称"超级巴祖卡");越南战场上,M7266mm反坦克火箭筒(图3)成为美军对付坦克、装甲车辆和工事碉堡的有效武器;中东战场上,美国的M72系列反坦克火箭筒和前苏联的PПГ-7反坦克火箭筒随处可见。单兵反坦克火箭筒逐步发展成为步兵最基本的反坦克武器。

70年代以后,反应装甲的出现,使原有的单兵反坦克火箭筒黯然失色,反坦克火箭筒的发展出现了轻型和重型两大分支。一方面,以美、苏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认为,未来地面反坦克作战主要依靠反坦克导弹,火箭筒只能对付轻型装甲目标,因此,他们大力发展具有机动和突击特点的单兵一次性使用的便携式反坦克火箭筒,如美国M72系列火箭筒,苏联的PПГ-18和PПГ-22,并以其轻便灵活、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以法、德为代表的多数国家则认为,未来地面战场的装甲密度日益增大,仅靠数量有限的反坦克导弹是难以取胜的。他们强调在继续发展轻型反坦克火箭筒的同时,重点发展大威力、多功能火箭筒,例如法国的"阿皮拉斯",德国的"铁拳"3(图4)等,它们均能摧毁装有复合装甲的主战坦克,有效射程提高到500m~1000m。与此同时,发射时微声、无烟、无光、无焰,能在有限空间内发射的反坦克火箭筒也相继问世。

90年代后,为对付反应装甲,串联战斗部火箭筒开始装备部队。

为了提高单兵的综合作战能力,不少反坦克火箭筒向多用途、多功能、智能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与高新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遥控或自主式智能型火箭筒,如德国的"蝮蛇"火箭筒等。

前途无量的单兵反坦克导弹

二战末期,德国设计的"X-7"反坦克导弹(又名"小红帽")堪称反坦克导弹的鼻祖,但纳粹德国的灭亡,致使该导弹尚未投入使用就停止了进一步试验和生产。然而,其先进的设计思想,准确而有效的打击能力,引起了反坦克武器设计专家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开创了单兵反坦克导弹的发展历史。

二战后至60年代初,苏、英、法等国以德国的"小红帽"技术为基础,先后发展了约10个型号的反坦克导弹,它们均采用目视瞄准跟踪、手控指令、导线传输为基本制导模式,对射手的要求比较高,操作比较困难,命中概率也只有50%~70%,被后人称为第一代反坦克导弹。

60年代至70年代末期,美、苏、法等国家相继加大了对单兵反坦克导弹发展的研究力度,形成了命中率普遍在90%以上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该类导弹采用红外半自动制导,射手操作简便,受外界条件影响小,近距离使用时采用管式发射,射程为25m~4000m。其代表作有美军的"龙"式反坦克导弹、法德联合研制的"米兰"反坦克导弹(见图5)、以色列的"前哨"反坦克导弹等。进入80年代后,精确打击成为现代高技术兵器发展最热门的话题,单兵导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以"打了不用管"为特征的第三代单兵反坦克导弹,如美国的"突击破坏者"、法国的ACCP单兵反坦克导弹等。

90年代以来,随着装甲防护能力的飞速发展,以及对单兵反坦克武器的需求的不断增加,单兵反坦克导弹所面临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威力与机动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导弹成本的降低使其更具实用性,对空对地双作用的功能大大拓宽了其作战用途……。如今,除美、法等发达国家已装备使用第三代单兵反坦克导弹外,大多数国家正经历着改进第二代发展第三代的过渡时期,一方面尽力改进现装备的第二代单兵反坦克导弹,另一方面又根据未来战场的作战需求,加紧开发第三代单兵反坦克导弹。

谁领风骚

世纪交替的今天,最早扣响的步兵反坦克步枪早已改弦易辙,与坦克进行"肉搏战"的反坦克手榴弹与枪榴弹早已失去昔日的光彩,单兵反坦克火箭筒也渐显力不从心,单兵反坦克导弹的发展正日渐看好。展望未来,随着坦克装甲技术的发展,各种高新科技在军事领域内进一步应用,各种新材料、新概念的武器不断产生,单兵反坦克武器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纪元。

老式装备不甘示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曾立下汗马功劳的反坦克手榴弹和枪榴弹,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单兵反装甲作战必不可少的"肉搏"武器,在反轻装甲和对坦克进行"软杀伤"等方面仍将发挥作用,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它们的性能将不断得到提高。

在单兵反坦克的历程中,单兵反坦克火箭筒家族最为兴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因其低廉的价格和较高的作战效能,成为多数国家首选的最基本的单兵反坦克武器装备,但其单纯的反坦克功能将逐步弱化,其作战使命将逐渐转向,基本定位于近距离单兵作战的主要多用途攻坚武器,用于近距离摧毁坦克、碉堡、水泥工事、前沿步兵掩体等坚固目标。

单兵反坦克导弹因其命中精度高、威力大,受到士兵们的普遍欢迎。随着大量高新技术的应用、导弹成本的降低和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单兵反坦克导弹的装备费用将逐渐被人们接受,其发展前景日渐看好。不难预料,精确打击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时尚",随着精确制导能力、目标探测能力和毁伤目标能力的提高,在不远的将来,单兵反坦克导弹的智能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将取代单兵反坦克火箭筒成为单兵反坦克的主要装备。

新武器层出不穷柳暗花明又一村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步兵对坦克的"软杀伤"机理的研究目前已是风风火火,比如针对坦克发动机的乙炔弹、化学阻燃剂弹和胶粘剂弹,针对坦克光学器材的激光武器,针对电子器材的高功率微波武器等。另辟蹊径的新概念武器的兴起,将给单兵反坦克带来新的希望。对新概念反坦克手段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本刊2000年1月号《新概念反坦克手段》一文。

有人说,步兵反坦克武器在与坦克的较量中已经处于下风,但笔者以为,谁英雄,谁好汉,还需走着瞧!

猜你喜欢
火箭筒单兵反坦克
浅析单兵战术动作在军事教学中的应用
单兵全自动野战光缆收放车优化设计
单兵全自动野战光缆收放车关键技术应用与测试分析
卫国战争苏联反坦克步枪史料(一)
美国披露精确打击式PSRL火箭筒
单兵扛导弹
瑞典博福斯公司推出新一代“卡尔·古斯塔夫”火箭筒
博福斯公司展出AT4 CS火箭筒及配用的两种新型弹
“红箭9”自行反坦克车方队
坦克装甲变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