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中华
记得10年前第一次到北京的时候,父亲从车站把我接出来,没有回家,而是乘一路汽车,带我先到天安门前走了一趟,看了一看,然后才绕回安外的住所。父亲说不在天安门前走一走,就不能算是真正到了北京。这次飞抵阿尔及尔,父亲把我从布迈丁国际机场接出来,也没有直接回家,而是驱车绕了一个大弯,带我先到阿尔及尔的北京街上走走看看。父亲说先到北京街上报个到,在阿尔及尔住下就不会再感到陌生。
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坐落在半山坡上,面向阿尔及尔海湾,背靠布查利亚群山,宛若一个半圆形剧场。市内房屋傍山而建,层层叠叠,蔚然壮观。建筑物多为白色,人称“素白之都”。楼房之间,树木成荫,花草满山。从飞机上俯视山城,蓝色的海水,绿色的山峦,白色的楼房,清澈的天空,与地中海海面上悠然升起的缕缕薄雾融为一体,景色格外秀丽迷人。
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法国殖民统治,在非洲率先取得了民族独立。独立后,阿尔及尔市政府的第一件大工程就是修建了一条环绕市区的中心大道。大道就像一条玉带镶嵌在半山腰上,巧妙地把市区的几个繁华地区串联在了一起,北京街则是这条大道上最繁华的一段。
北京街长约1公里,宽约30米。街道两旁绿树成行,常青不退,鲜花芬芳四季盛开。街面上车辆如梭,川流不息,马路边人来人往,悠然自得。左侧山体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红瓦白墙的别墅错落有秩,相互辉映。右侧山坡下,五星红旗在绿树掩映之中随风飘扬,那是中国大使馆。站在路边,手扶护栏远眺,湛蓝色的阿尔及尔海湾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水面上大船小艇,或飘荡,或游弋,不时传出浑厚的汽笛声。港口边吊车林立,或装船,或卸货,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北京街南端右侧的」座小白楼,是法国戴高乐总统来此公务时住过的行宫。白墙上的点点斑驳似乎告诉人们,法国殖民主义早已成为历史。北端左侧,则是著名的圣·乔治饭店。饭店二层的大套房是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在1942年11月至1943年12月,率同盟国远征军征战北非时的指挥所。
我在醒目的北京街路牌下久久地凝神伫立,忘情地沉思遥想,突然,背后传来一声熟悉而生硬的问候:“你好,中国,北京!”循声转过身,只见一位身着白袍的清瘦老者正在冲着我微笑。惊讶中,我崩出了刚刚学来的唯一句阿拉伯语“杀了马来供!(你好!)”老人一边热情地回敬“马来供杀啦!”一边打着手势,指指路牌,指指自己,还作出一副持枪立正的卫士姿势,经过爸爸一番交谈,得知老人名叫哈希德,原是一位警官,现已退休,就住在路牌对面的小巷里,并邀请我们到他家小坐。
我们随着老人来到他的住所,这是一座传统的阿拉伯别墅式建筑,门口的两株棕榈树和一棵挺拔的椰枣树更增添了地中海南岸的风情。走进宽敞的客厅,只见正面墙上悬挂着一幅从报纸上翻拍下来的大照片,照片上是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北京街路牌下的合影,旁边站立的持枪卫士就是哈希德。老人熟练地从书柜里拿出一摞已经泛黄的报纸,可以看得出,那是珍藏了多年、翻阅了多遍的。报只上的通栏标题和长篇的新闻报道以及配发的许多照片,都是关于周恩来总理访阿的情况。老人指着照片,兴高采烈地向我们讲述了北京街命名时的盛况。
哈希德的老伴是一位柏柏尔族妇女,性格开朗大方,见有稀客造访,异常高兴,急忙拿出甜点、椰枣和薄荷茶招待。她说她们全家人都是中国的忠实朋友,儿子在中国使馆当雇员司机,大女儿在物理研究所工作,与在那里的中国专家合作,不久还要到北京进修学习半年。小女儿正在学习中文,打算将来在中国驻阿尔及尔的商贸公司找一份工作。她还说,她的丈夫每逢遇见中国人,总要请到家里来作客,其中有中国使馆的官员、有记者、有专家,也有商人,今天接待中国的一个女中学生倒是30多年来的头一次。
告别了哈希德一家,我们重新返回北京街,初到异国他乡的陌生感已荡然无存了。感觉上就像真的是站在北京的大街上一样,那么熟悉!那么惬意,那么愉快!不同的只是街上没有自行车,没有灰尘,没有污染,天空显得更高更蓝,云彩更白更轻,空气更加清爽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