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罗奇
心理学家老是说,只须看看夫妻如何吵架,便可推测其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对于结婚不久的笔者而言,这并非好兆头。我曾从《新婚策略》之类的书中得到不少教益,理出两条心得:一、如果与配偶发生争执,正确的解决方法是用大广告牌朝对方的头砸下去;二、买一台崭新的洗衣机或烘干机,或送上包装精致的汽车腊,几乎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常有人说我喜欢自我保护,“就像处于险境的獴”,这比喻再确切不过了。也常有人批评我总是过于刻薄,多愁善感,太容易哭;对此我不想否认,但如果你指摘我的时候我正好在火头上,我准会歇斯底里爆发一场。
我以前有个男友老想改变我,叫我试用一种疗法,就是认真听人家讲话。这也是众多现代婚姻顾问的主张,说是可以让你在争辩之时理性些,火药味少些。但我不以为然,声称我本来就总是认真听人家说话。我男友反驳说,人家讲话时如果你老是叹气、嗤之以鼻、来回踱步或冲出房间,都不能算是认真在听。应该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方所说的内容,就像要准备考试一样。方法是重述对方所说的感受,重述之前加上一句:“我刚才听你说的是……”
我同意试试。他先开口说话,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幸好我们当时是在用电话交谈,我可以一面听一面做笔记。他说完了,不出声了。
我说:“我刚才听你说的是,你认为我太自我保护,没能让你表达自己的感受,令你觉得非常不疼,不,不,不痛……”
“不痛快。”
“对啦。”
他说:“你不老实,你在做笔记。”
“才没有。”
看来,不论是专家高见或汽中腊礼盒都无补于我那段情。
和艾迪在一起后,我决心做好每一件事,并向一位有心理谘询学位的朋友求助。她建议我说话用“我”开头,因为“你”字容易使对方起自辩之心。譬如,不要说“你从来不洗碟子”,“你这个脑小如豆的自私鬼”,应该说“我所爱的人要是将碟子留给我洗,尤其是将碟子弄得脏兮兮,又把明知我要当午餐的剩菜吃掉,我会非常生气,觉得让人占了便宜”。
另一建议是“互相印证”,即夫妻双方尽量理解对方的感觉。“我知道,要是我不洗碟子,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你会很生气。假如我敏感过度,斤斤计较,我也会这样的。”
不久我便将所有方法一一试用了。有次我们同在一辆车上,我没注意到停车标志——其实再谨慎的驾驶人也难免如此,不是吗?艾迪却看到了那个停车标志,下意识地伸脚一踩,就像在踩煞车。我对他说:“你经常指摘我开车粗心大意,我觉得你老是在密切监视我的一举一动,我也明白自己的缺点。不过,那一次是谁在柯士柯市郊外开车乱闯红灯险些送命的?”
艾迪倒不在乎我拿柯士柯市那件事来挖苦他,真正惹恼他的,是我装腔作势的模样。他说:“你何不干脆暴跳如雷,骂我说三道四?”
那天夜里,我试图向艾迪解释以“你”开头的表达法,也介绍了认真听人家讲话、“互相印证”的理论。艾迪听得很仔细,随后抓住我的手说:“听你说了这些,我觉得,该怎么说呢,觉得听了想吐。够了吧?”
不久,艾迪在我桌上留下一张剪报。报上说,某大学用录影机记录130对新婚夫妇吵架的情况,共追踪研究了6年。结果显示,婚姻关系良好的夫妇极少采用洗耳恭听或“互相印证”之类的方式。令研究人员惊讶的是,婚姻幸福的夫妇吵起架来跟平常人一样,尘埃落定之后再握手言和(但他们口角时总带点抚慰和谐趣的意味)。
就这一次,我很乐意知道是我错了。想到以后再也不必用“我刚才听你说的是”这种方式来说话,我开心得当场发誓:下次艾迪若对我大发雷霆,我不会马上像火烧屁股那样发急。
某星期六下午,我将一套20世纪70年代的古董立体声喇叭给扔了。那是艾迪本想用来在此后10年浪费地下室空间的。结果跟我原先所想不大一样。我一看见艾迪搜遍整个车库,想知道我还把什么别的扔掉了,便冲他破口大骂:“你又在监视我做什么了!”
艾迪目瞪口呆:“你要扔东西竟不问一声!”
警号响起,我们各自偃旗息鼓。到了傍晚,我捧着擦干净的古董喇叭来到厨房。艾迪也保证不再检查我如何春季大扫除。他说,要是抓到他再检查我做过了些什么,跟他说一声便是。“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会那么做。所以,请你告诉我,”他笑得很甜,“然后我就会说我没有。”
[摘自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