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江
这次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第一次使用自己的船和飞机,带着自己的科学家,从我国的港口出发直奔北极,并沿途进行了多区域、多学科考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以及参加这次活动的120多名科学家、工作人员和记者,在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这支考察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小组,即由中国飞行员和国产直升机组成的机组。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北极是陌生的。在南极,我国建有著名的长城站和中山站,迄今为止,我国已成功的组织了15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到达南极洲的总人数已达2234人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北极,至今我国只有少数科学家零星地参与过国外组织的科研活动,且全部属于民间性质。由于资金来源的不稳定,加上个人力量有限,他们都不可能做深入的考察。出于安全考虑,他们进入北极也都是选取旅游路线,因而成果非常有限。
北极与南极相比有一些特殊之处,南极是国际共管区域,而北极80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和岛屿全部属于8个环北极的国家所有,也就是说,北极是国家的领土。在冷战时期,受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的影响,我国不可能进入北极。直到冷战结束前后,在世界科技协作发展的大趋势下,环北极的国家开始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所以于1990年成立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并与北半球其他国家联合探索北极,以求最大程度地开发北极资源。我国于1996年加入北极科学委员会,成为该组织的第16个成员国。这就使我国可以较方便地开展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北极科学委员会也要求其成员国必须有相应的考察活动,这也是促成此次科考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北极作为地缘极限,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仅要求飞行员有高超的驾驶技术和胆略,更是对直升机性能的一种全面考验。在过去15年的南极科考中,一直没有使用国产直升机承担运输任务,一是因为科考经费限制,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我国的直升机制造能力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虽然我国科考队曾多次使用直升机,但都是租用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真正由中国飞行员驾驶自己国产的直升机,进行极地科学考察这还是首次,此次赴北极地区科考不仅开创了中国飞行员驾驶国产直升机在北极地区飞行的先例,而且还开创了中国人第一次赴北极地区科考的先例。
在这次历时两个多月的科学考察中,加盟北极科考的国产直九型直升机,是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所属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是目前最好的国产直升机,最大航程860公里,最高时速287公里,能经受住零上40摄氏度到零下50摄氏度大温差的考验,在这种温差下仍能进行正常飞行。随同这次飞行的还有一架“小松鼠”直升机。承担这次科考飞行任务的是中国飞龙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徐勤和、齐唤清机组。
这次北极科考,直升机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事先预测好的经纬度范围内,与科学家一同寻找适合冰上作业、建立观测站的大块浮冰,然后将考察人员和物资空运到浮冰上。北极气候恶劣,起飞时还风和日丽,转眼间就会风云突变冰雪交加,给直升机飞行带来极大的困难。白色的冰雪在人们眼里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实质不同,可直升机一旦要在冰雪上降落,近距离才会发现许多浮冰根本无法承受直升机的重量,如果在上面降落随时都有塌陷的危险。中国飞行员和国产直升机能否胜任不同寻常的极地飞行呢?许多人,特别是外国人都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飞龙机组深知,自从国产直九和他们登上“雪龙”号那一刻起,他们就成为中国航空实力与水平的代表。他们只有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出色完成所承担的为冰海航行探路、人员货物运输和保障新闻航拍等任务,才能向世界证明中国直升机和飞行员是敢于搏击风浪的雄鹰。飞行员徐勤和、齐唤清毫不畏惧,他们依靠国产直升机良好的飞行性能,凭着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在北极的71天里,驾驶两架直升机共飞行78架次,先后运送考察人员627人次、各种考察器材4500公斤。特别是国产直九机表现不凡,共飞行67次架次、49小时52分,无任何故障,经受了北极气候的严峻考验,创造了中国直升机首次在北极飞行、首次在浮冰降落、首次在北极国家领土起降等多项“中国之最”,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这使原本不信任中国直升机和飞行员的外国记者改变了看法,他们称赞中国的直升机是一流的,中国的飞行员是一流的。
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对国产直升机和机组人员的工作非常满意,特向担负飞行任务的中国飞龙公司赠送锦旗:“冰海飞行显神威,北极考察逞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