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镭
村一角,正准备作“环村”慢跑锻炼的老林遇到了老李,老远就打招呼:“老李,好久不见,你的脸色好像不太好?”
“唉,别提了,我的冠心病又犯了,这不,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前天刚出院,今天是第一次出来透透空气。”大病初愈的老李说起话来仍是有气无力的。
“老李,平时你总是不愿出来锻炼,你看我,天天慢跑,什么病都没有。”老林擦了擦脸上的汗,快人快语地说。
老李一脸的苦笑,道:“我怎么能跟你比呢?我既不会跑,也不会跳,只有羡慕的份!”
生活中,有老李那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承认规律的体力锻炼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不愿参加体力活动。他们并非懒于此事,而是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既不能跑,也不会跳,搞不了体育锻炼,只好放弃健身运动。其实,这是一个很大认识上的误区。 按照运动医学的理论,健身应采用中等强度以上的耐力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1990年美国运动医学会声称,老年人健身时,每分钟心跳要达到并维持在110~130次,每次锻炼时间在20~60分钟,每星期要锻炼3次,如果达不到以上要求,就没有健身价值。当然,上述方案是科学研究的产物,主要是为了改善健康老人的心肺功能而设计的。就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而言,即使有体育锻炼经历的人,这样的强度持续20~60分钟,也会气喘、出汗,事后可能感到疲倦。难怪那些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人会有种种顾虑。
老年人中患病的毕竟占大多数。据我们在石家庄和银川两地的调查,60~70岁老年人患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骨关节病)率高达64.7%。所以,问题在于这些有病的老年人为了增强体质,改善功能和治疗疾病,应当以何种方式和强度参加健身活动。
鉴于此,有关部门的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老年人提出了一些新的健身原则。首先,新原则着眼于降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适当降低了原来规定的运动强度,并认为无需每次连续运动20~60分钟,间歇的短时间(如10分钟)体力活动的积累也一样有效。其次,新原则认为运动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一些有关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活动也可视作健身项目,而且,可以在一次锻炼中分段做不同的活动。比如一面看电视,一面分段做体操、蹬健身车、跳舞等,也可以把和孩子们做游戏、侍弄庭园花草、做饭、搞家庭卫生等穿插其中,总之,只要活动就算锻炼。老年人患多种疾病,身体条件受到一定限制,如果将健身项目与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相结合,老年人一定乐于接受,并容易坚持下去。
当然,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健身时老年人都应从轻度运动入手,如漫步、骑健身车、活动肢体、跳交谊舞、打台球、保龄球、慢速游泳、坐着钓鱼、扫地、用洗衣机洗衣物、洗碗筷、编织、缝纫等。如果尚有余力,也可进行中度运动,如轻快散步、健身操、广播操、太极拳、迪斯科、扭秧歌、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拖地板、做饭、手洗衣服、晒衣服、整理房间等。当然,运动量大一些,健身的效果就会相应好些,动总比不动好!
不跑不跳,也能健身。只要从原来的老框框中解脱出来,以康乐为主的健身活动,一定会受到更多老年朋友的欢迎。
大众医学200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