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
这是一个暖融融的下午,一位焦急的妈妈带着满脸羞涩的小刚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小刚看来秀气、纤弱。
我请母子俩坐下,用亲切的语气问道:“您要咨询的是孩子的问题吧?”凭经验,我已经猜到这位妈妈是为儿子的事情而来。
妈妈点了点头,道:“我生他的时候不太顺利,他出生后医生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孩子以后可能出现智力问题。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十分担心。”妈妈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他今年9岁了,上小学4年级。他和一般的孩子不一样,他先天不足,可能脑子有问题,学习上有困难,成绩位于班里的后10名。我真担心他会智力低下。”
她说得有些激动,稍微停顿了一下又接着往下说:“我已经带他看了七八家医院了,做了很多检查,如脑电图、头部CT、微量元素测定和各种血液检查,总之该做的检查都做了,就是没有发现问题。”
“您感到他在哪些地方与别的孩子不一样?”我又进一步问道。
“他主要是脑子有问题,是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妈妈反复强调小刚脑子有问题,这种片面的强调引起了我格外的关注。学习问题的症结似乎也缓缓地浮出了水面……
为了证实我的推论,我又进一步追问道:“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带他到处看病的?”“大概六年前,从他三岁开始的。”妈妈认真地回答。
“这六年来,每一次到医院看病您都是当着他的面叙述‘病情的吗?”我紧追不舍地问。“是呀!我每一次都将他脑子受过伤的事情,还有影响学习的事情对医生从头到尾说一遍。”妈妈肯定地点点头。
我将头转向了小刚:“小刚,你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阿姨想听听你的看法,你认为自己什么地方与别的同学不一样呀?”“我的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太好。我也挺着急的,不知怎么办才好。”小刚皱着眉头,不假思索地回答。
趁着这工夫,我仔细端详了小刚。
他身材匀称,发育良好,个头约一米五左右。与同龄的男孩子相比,面庞显得清瘦、白皙,两只眼睛黑亮亮的,很好看。他在与我对话时显得十分拘谨,双手紧紧地交叉握着,放在腿上,神情有些不安,但又尽量掩饰着。
凭直觉,我感到小刚是那种对自己和他人都十分敏感的人。从心理医生的角度看,具有这种特性的人是比较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
小刚还告诉我,他听课挺认真的,也不讨厌学习,但就是感到自己“脑子有病”。在课堂上害怕老师提问,怕自己做不出数学题,怕成为同学的笑柄。在家里妈妈很关心他的健康,稍有不适就去医院检查、吃药。从记事起,妈妈就告诉自己脑子有病,是先天性的。以后上学了,凡是学习上出现了问题,妈妈都会讲是“脑子的问题”。
从与母子两人的对话中,我已经基本肯定小刚不存在智力水平低下的问题。但我还是决定给小刚做一个智力水平测试。因为这是矫正小刚妈妈多年来错误判断的一个最有利的证据。
测试结果正如我预料的一样,小刚的智商分数为113分,属于“中上水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聪明”的孩子。小刚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严重的错误。针对小刚目前的学习状况,我对小刚妈妈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小刚“脑子有问题”的帽子终于被摘掉了。
心理医生点评:这是一例由于妈妈长期不良心理暗示所导致的非智力性学习困难,是学生自卑心理引起的学校生活适应不良、学习动力不足以及学习方法不当的综合反应。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长期的不良心理暗示可以导致个体认知思维层面的偏离,进而引起相应的心理和行为改变。一般来讲,儿童更易接受暗示,尤其是来自被儿童依赖、信任和亲近的人的暗示。
心理医生建议:父母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应该尽量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引导和暗示,并在他们面临困难时,及时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这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一生的幸福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