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陶陶
我的朋友说:我全身上下散发着火药和辣椒粉的气息——不仅呛人,而且危险。没办法,我就是这样的叛逆性格。就因为这,父母不知被我伤害过多少回,然僵局总是以他们先行让步才得以打破。去大学报到的前一晚,爸爸叹了口气说,“你得注意这臭脾气啊,在学校里人人都是家中的宝贝,谁还会像我们那样一声不吭受你刺激?另外,做人要简单些。”当时我还嫌爸爸唠唠叨叨嘱咐个没完,没想到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才发现爸爸的那些话其实是“至理名言”。
大学生所描绘的美好的宿舍生活似乎与我毫不沾边,“大一”的我没有欢乐,没有温馨,有的只是与同学的针锋相对,这一切只缘于入学第一天一位舍友对我吼了一句,而从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哪里能咽下这口气,当然立即还击,从此就出现了裂痕,随着一些有意无意的摩擦,裂痕不断扩大,终于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爸爸的话应验了。
我那引以为傲的叛逆性格给我的打击太大了。凡是有“敌人”在时,“爱憎分明”的我立刻会闭上嘴巴冷眼旁观。我疏远着“敌人”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疏远着其他舍友。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离她们好远好远,触摸不到她们,感觉不到自己。我开始惶恐。原来觉得自己像齐秦歌中的那匹孤傲的狼,现在只觉得朱耷笔下的那只秃陋、畏缩的怪鸟更像我的速写。我开始试图插入话题。不知是由于她们不能一下适应我的重返群体,还是由于我那欲速则不达的讪讪与笨拙,我只觉得自己是一个走调的音符,破坏了整个音乐篇章,又像一颗在水面上滚动的小小油滴,竭尽全力想溶入水中,可总被这种不同的化学介质无情地排斥出来。像一个不断下沉的溺水者,周身都承受着越来越强的压力,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每一根神经。我知道这种压力来自孤独。我为此而烦闷。
于是我开始逃避她们的嘻笑打闹声。从此宿舍里就很难在白天见到我的身影了。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度过,平时碰到舍友们也不再招呼了。我用一个冷漠的外壳将自己脆弱的心紧紧包裹。那段日子,我几乎已经不会说话了。有时对着镜中那失去了青春朝气的女孩喃喃低问,我和这世界,到底是谁抛弃谁啊?
我想家,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想一切一切的亲人,一切一切曾对我好的人。爸爸的话再次在我耳边响起:谁会像父母那样宽容你,受了你的气还怕你气坏了身体?那我又为什么忍心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最亲的人?我打电话回家的次数明显地增多了,一听到父母的声音,眼泪就像决了堤的洪水狂泻而出,把着电话半天讲不出一句话。妈妈在另一端的声音也是一颤一颤的——她以为我是单纯的想家。她不知道我的泪水里包含着多少后悔和内疚啊!爸爸却更关心我与同学的相处,尽管我再三掩饰,他的语气仍饱含着浓浓的忧虑和不安。很少给我写信的他居然来了一封信,只有几句话,但中心还是那句“人的心应该简单一些”。我总把爸爸的话当作耳边风,生活又总在应验着爸爸的话。
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临近崩溃边缘的我终于敲开班主任的家门。当我吐出一大堆话后,心中隐隐升起一股模糊的羞愧感——原来在别人面前暴露弱点的滋味不太好受。时间过了11点,宿舍早已关门了,我只好留宿在她那里。紧接着发生的事情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一阵杂乱、急促的脚踏着木制楼板特有的“冬冬”声混杂着女孩子的叽叽喳喳声由远而近,由模糊到清晰,一下就卷到了门口,接着房门被擂得震天响,还伴着乱糟糟的尖叫,老师,快开门!我和班主任老师反射性地一跃而起:我奔向后面一间小屋,班主任直冲向门口。门一打开,我的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舍友“忽啦”一下涌进了屋里,开始了七嘴八舌地描述:怎样为我担心,怎样乞求舍监开门放行,怎样在校园内外一路大呼小叫,不放过任何一个石桥石凳……又谈到这段日子里我的“奇怪行为”。我在黑暗的小屋中看不见她们,却能想象出那一张张焦灼无奈的青春脸庞:奇怪,这差点逼疯我的杂吵声,今天听起来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最后,一个声音说,其实,同学间有什么大不了的仇呢?我们都很担心她,泪,终于顺着我的脸庞无声地滑落。
次日,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了大大的“对不起”三个大字,对她们,对父母,心中除了内疚,还有无尽的感谢,感谢生活,让那个任性轻狂的女孩一步步走向成熟和理智,对友情、亲情更懂得珍惜与呵护。人与人之间的确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仇,只要心变得简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