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的科学奖金
诺贝尔奖金:为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所创立。分设物理学、化学、医学与生理学、文学、和平事业及经济学6种奖。每年12月10日颁奖,奖金约20万美元。
克雷夫特奖金:为瑞典实业家克雷夫特所创立。每年以10万美元,分别奖给在数学、天文、生物、地学4个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
维特勒森奖金: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颁发奖励在地学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沃尔夫奖金:为法国物理学家沃尔夫所创立。每年以10万美元奖励在农业、物理、化学、医学、数学5个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
盖尔德纳奖金:每年由加拿大一个专门基金会颁发,奖励在医学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霍维茨奖金:每年由哥伦比亚大学颁发,以25万美元奖励在医学方面有贡献的人。
基泰奖金:每年由美国纽约一专门基金会颁发,金额1万美元,奖励在精神病学方面有贡献的人。(李长青)
(安长军摘自《老年报》)
“驸马”的由来
据陕西《汉中府志》记载,汉献帝建安23年,刘备由四川成都北上,与曹操争夺汉中。在勉县定军山下与曹操的一次交战中,刘备被曹军冲散,仅剩刘备和两个驭手驾车逃窜,曹操率兵穷追不舍。
当逃至汉江河畔时,前面驾车的“正马”突然中箭身亡,后面的驭手“副马”急忙将自己的黑袍与刘备的红袍交换穿着,策马继续朝前方奔逃。但因战马连日奔驰劳累,再也跑不动了。这时副马将刘备推倒在灌木丛中,自己驱车慢行。曹操追上战车发现不是刘备,便逼着“副马”带路四处搜捕。行至汉江河岸,副马趁人不防一个猛子扎进江里,潜水逃掉了。
刘备死里逃生,重整军威,终于次年4月占领了汉中,自封“汉中王”。为感谢副马救命之功,刘备特将女儿许配于他,称之为“驸马”。从此之后,帝王的女婿称驸马就被各朝各代所延用。
(黄东女尔) (马耀良摘自《生活与健康》)
古代科举制度
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延续至清末,共有1300多年历史。“科举”指按照科目考试来选拔(官吏)。进入明代后,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答卷时规定只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根据,采用八股文形式做文章。科举考试自下而上层次繁多,从布衣到状元,须经过一系列考试。
县试和府试 是院试的资格考,由地方政府自行组织,及格者称为童生。
院试 是各省提督学院主持的考试,由童生参加,考中者即为秀才,被尊为“相公”。
乡试 每3年一次,由皇帝亲自任命的正副主考官到各省主持。各地名列前茅的秀才,将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分3场进行,每场考3天。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通常全国录取总额为1000—1300人,平均每省只录取几十个,而应者往往有好几千。
会试 在乡试的翌年春季举行,由朝廷礼部主办,各省举人汇集京城参加考试。会试上榜者(约100—300名)称为贡士。
殿试 是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在宫殿里对贡士亲自提问。凡是参加殿试的贡士,都可以取得进士“学位”,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一个人一生中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谓之“连中三元”。殿试结束后多半立即封官。前3名封六品官,一般直接进入中央政府做文职工作。其余都为七品官。
(马耀良摘自《中华周末报》)
胭脂史话
胭脂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化妆品现在已很少有人使用了,但在古代它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妇女的颜面增添过不少光彩。胭脂在古代有很多叫法,这些不同的叫法基本反映了胭脂的发展历史。最初人们并不知胭脂为何物。胭脂又叫焉支、烟肢、瘀氏、燕脂、燕支、胭肢、红蓝、春红、桃花粉等。据史籍记载胭脂最初由匈奴人发明。汉以前匈奴占据今甘肃祁连山地区,祁连山之中的焉支山生长一种开有浓艳红色花的草本植物,叫燕支,匈奴人采集这种植物的花经过加工便成为一种粉状的化妆品。妇人们将之涂于面颊和双唇显得非常漂亮。匈奴人特别喜欢这种化妆品,他们把单于的妻子称为瘀氏(音同焉支)。意思是说单于的妻子非常漂亮。西汉时期汉武帝对匈奴大举用兵,将匈奴赶到大漠以北。匈奴人曾在一首歌曲之中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大约在北朝后期,妇女们又把苏方木、石榴花等作为化妆之用,但习惯上仍称为胭脂。此名一直沿用至今。(杜恩龙)
(马耀良摘自《良友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