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敦煌

2000-06-04 21:23薛正昌
博览群书 2000年8期
关键词:回国兰州敦煌

薛正昌

常书鸿先生自传《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新版),已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常书鸿先生留学法国和回国后从事艺术教育的过程,尤其是40年代初到敦煌的艰难岁月,读后令人热泪涌动,掩卷而思绪不能平静。

常书鸿——这位留学法国、并在法国度过了9年零10个月艺术生涯的著名画家,当他在巴黎塞那河畔发现1907年伯希和从我国敦煌石窟拍摄的《敦煌图录》后,心里震惊了。在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对比中,他由敦煌文化艺术看到了我国辉煌灿烂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心里默然思忖:“对待祖国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实在是数典忘祖。”这一惊奇地发现,改变了常书鸿的人生之路,他决定离开艺术之都巴黎,他的心已经飞向了蕴藏着4~14世纪我国民族艺术的宝库敦煌。

1942年,围绕被奸商盗卖的洛阳龙门浮雕《皇后礼佛图》事件,重庆进步的文化界人士呼吁要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和加强文物保护,尤其是对敦煌石窟历次被劫掠和破坏,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批评和建议,始有“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筹备和成立。回国数年的常书鸿先生,历尽波折,才得以有了去敦煌的时机。这年寒冬时节,他只身前往兰州。年底在兰州召开了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并决定了研究所的各项筹备工作。1943年初,常书鸿一行六人由兰州动身,“像中世纪的苦行僧一样,身穿北方的老羊皮大衣,顶着高原早春的刺骨寒风,乘着一辆破旧的敞篷卡车,开始了一生难忘的敦煌之行。”

整理洞窟,清除流沙,临摹壁画……一切都在这里开始的。这里没有亲人团聚,没有天伦之乐,只有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洲,无尽的长夜,望眼欲穿的乡愁还有曾经共同奋斗的同事的不断离去后,给坚持在这里的人们留下的忧愁和思念。最让常书鸿先生悲怆欲绝的是,他的爱妻陈之秀因受不了敦煌的艰苦生活而悄然离去。

面对这种艰辛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上的打击,常书鸿先生没有退却,他由敦煌壁画《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的深刻寓意想到了整个敦煌,下决心留下来。“几年的艰苦岁月,这些洞窟中留下了我们辛勤的汗水,而这些艺术珍品也在艰苦环境中给了我们欢乐和欣慰。我思前想后,我决不离开,不管任何艰难险阻,我与敦煌艺术终生相伴!”

1947年以后,敦煌艺术研究所逐渐度过了艰难期,尤其是这年夏天,敦煌又增加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敦煌苦,孤灯夜读草蘑菇。人间乐,西出阳关古人多。”这首打油诗,就是当时常书鸿先生的心灵写照。

今年6月,是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纪念,也是常书鸿先生的自传体著作《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新版)出版发行之年。这位60年前毅然放弃巴黎世界艺术名都的优越环境回国,将一生心血倾注于敦煌艺术的伟大的“敦煌艺术的守护神”,炎黄子孙不会忘记。

猜你喜欢
回国兰州敦煌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作品二
敦煌画师,I服了YOU
敦煌 敦煌
敦煌飞天
巴:穆沙拉夫若回国将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