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毓茂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沦陷十四年的东北地区终于光复了。9月下旬,萧军回到阔别十二年的哈尔滨。哈尔滨市举行了各界欢迎萧军先生大会。萧军心情万分激动,即席赋诗一首:
金风急故垒,游子赋还乡。
景物依稀是,亲朋半死亡。
白云红叶暮,秋水远山苍。
十二年如昨,杯酒热衷肠。
诗中虽不胜今昔之感,但此际的萧军的抱负却在"丹心酬父老"。他在中共东北局的直接领导下,激情满怀地投入工作。先是到各学校、团体做巡回演讲,宣传党的政策;接着就办起鲁迅文化出版社和《文化报》。对此,彭真、凯丰等东北局领导同志给萧军很大支持。《文化报》创刊于1947年5月4日,到1948年11月2日被迫终刊,共计八十期。在当时东北解放区产生了极为广泛的政治影响。那时候,萧军实在走红,《八月的乡村》的作者、鲁迅的学生和来自延安的老干部等头衔和身份,对东北人民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天真、率直、自信又多少有些傲气的萧军,不顾一切地狂热地投入工作,全然没有体察身边环境的复杂性。好心的朋友们开始提醒他,警告他,要他赶紧收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萧军却哈哈大笑,认为自己是全心全意为革命工作,压根不存在什么"争夺"群众的问题。然而,事实很快证明朋友们的担心并非杞忧。这一年夏天,又一份报纸在哈尔滨创刊了,名为《生活报》,由当时东北局秘书长刘芝明领导,宋之的主编。《生活报》一创刊,就把矛头指向萧军。在创刊号的头版版心上,用醒目黑色边框圈着一篇题名《古今王通》的文章,大骂隋末的王通,说他是个沽名钓誉的骗子,而且说王通一类骗子古代有,今天也有,说"今之王通""借他人名望以帮衬自己,以吓唬读者"……当时萧军正在《文化报》上连载鲁迅给萧军的信,并作长篇说明和注释。《生活报》在骂谁,一目了然。萧军当然不能忍受,立即写了一篇《风风雨雨话王通》,给以揭露和批驳。不久,《生活报》又发表了《斥<文化报>的谬论》的社论,指责萧军和国民党反动派一样,"诬蔑苏联是赤色帝国主义"。接着连篇累牍地发表围攻萧军和《文化报》的文章,对萧军的思想、言行、创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毁灭性的所谓"批判",萧军被判定为"反苏,反共,反人民"的反动分子。尽管萧军及替萧军鸣不平的同志写系列文章答辩,但都无济于事。1948年5月,公布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萧军问题的决定》、《东北文艺协会关于萧军及其<文化报>所犯错误的结论》。当时东北局宣传部的负责人刘芝明也亲自写了长达万言的批判文章《关于萧军及其<文化报>所犯错误的批评》,以党的领导人和理论家的姿态,实际上宣布萧军的政治生命和文艺生命结束了。从此以后,萧军便被钉在反苏、反共、反人民的耻辱柱上,从文坛上消失了。
然而,萧军对这种批判始终不屈服,一直持蔑视的态度。当刘芝明为写批判文章需要萧军过去的作品当靶子,萧军便主动提供。刘写好文章给萧军看,问:"觉得怎么样?"萧摇头笑了,说:"不怎么样。""为什么?"萧军轻松坦率地告诉刘芝明:"若是我批判萧军,就不这么写。你把萧军比作狼、虫、虎、豹还有什么老鹰狮子等凶兽,但凶兽毕竟不是巴儿狗!你还记得吧,鲁迅说过,自己的血肉宁愿喂鹰喂虎,也不给巴儿狗吃。养肥了癞皮狗乱钻乱叫,可有多么讨厌!"刘芝明听了当然非常生气,把批判的声势越搞越大。萧军却对刘芝明挑战地说:"你要能批得我少吃一碗饭,少睡一个钟头觉,我都佩服你!"刘说:"你和共产党耍什么硬骨头!"萧军反问:"那么共产党净需要缺钙质的软骨头吗?"萧军离开东北时对刘芝明说:"咱俩账没完,不过今天不跟你算了,二十年后咱俩再算。你的报纸白纸黑字,油墨印的,擦不掉抹不去,我的也一样,二十年后再看!"刘芝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四人帮"迫害死了,萧军却度过了这场劫难。
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为萧军彻底平反,完全推翻了几十年来强加给萧军的种种罪名。关于"《文化报》事件",复查结论指出"1948年东北局《关于萧军问题的决定》,认为萧军诽谤人民政府,诬蔑土地改革,反对人民解放战争,挑拨中苏友谊,这种结语缺乏事实根据,应予改正。"赞扬萧军"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为人民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