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000-02-25 09:05彭泗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0年9期
关键词:社会化关心子女

彭泗清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长大成人的关键时期,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许多家长也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然而,对于“成长”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健康成长”的标准又是什么,人们往往抱着一种朴素的理解,并不深究。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一提到青少年的成长,人们就会想到“长身体、长知识”,而很少会想到“长心灵”。对于不少家长来说,如果孩子身体健壮,头脑聪明,就可以心满意足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只见身体和头脑而不见心灵,把成长等同于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忽视心灵成长的习惯,反映了人们对待青少年的一种思维定势,也反映了一种重身体轻心灵、重智商轻情商的教育模式。可以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今天之所以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与这种教育模式的偏差密不可分。这种模式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一项调查结果,来说明这种模式的特点和问题。

几年前,笔者在北京的5所大学中进行了一次有关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问卷调查,回收了193份有效问卷。虽然调查样本不大,不一定能够代表青少年的总体情况,但是,调查结果却揭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其中有一道题目请被调查者报告家长对自己各个方面的关心程度,其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最后两列为每个项目上的关心程度的均值和标准差,均值越大,关心程度越高。其余各列中的数字为选择各项的人数百分比。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家长最关心的是“身体状况”(4.32),其次是“学习成绩”(4.28),最不关心的是“情感需求”(3.05)和“思想上有无苦闷”(3.07)。换句话说,从家长的关心程度来看,“长身体”排在首位,“长知识”排在第二位,而“长心灵”(思想情感问题)排在最后一位。表1中项目较多,其中有些项目可以归为一类,为了简化数据,使结果更为清晰,采用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得到了5个因素。通过对各个因素上负荷量较大的项目的分析,可以给这些因素命名,因素名称以及每个因素所对应的主要项目见表2。表2中也列出了家长对每个因素的关心程度(计算方法从略)。

表2的数据表明,家长最关心的是子女的“身体与生活”(4.04),其次是“人际与道德”(3.68),第三位的是“面子或成就”(3.58),第四位的是“上进心”(3.52),最后是“情感与思想”(3.06)。

上述调查结果意味着:无论是从单个项目来看,还是从综合的类型来看,心灵成长都被忽视。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重身体轻心灵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是家长的“孩子观”和教育观的产物。在很多家长看来,子女是长不大的小孩子,而“小孩子”应该专心学习,不要胡思乱想,以免分散精力;而家长则有责任引导孩子想“该想的问题”,阻止他们想那些“不该想的问题”。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家长不仅不会与子女平等地交流思想,而且根本否定子女的情感渴求与人生探索的合理性,家长也不会引导子女去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许多家长希望子女早日成才,甚至成为神童,但是却不愿意看到子女早日成熟,在一些家长的心目中,子女“思想早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其实,那些“不该想的问题”可能正是青少年心灵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青少年不是学习机器,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心智的发展,他们自然而然地要出现一些情感上的烦恼与需求,要思考一些与“读书”和考试无关,但与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烦恼与问题可以被压抑一时,但不可能被取消。作为教育者,家长有责任帮助子女解决情感烦恼与思想困惑,而没有权力对子女实行情感控制和思想控制。本来,家长应该在子女与社会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但是,由于上述教育模式的偏差,不少家长事实上成为子女与社会之间的一道屏障。这种做法可能使子女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读书考试上,但是,却造成了对子女的情感压抑,给子女增添了情感上和思想上的痛苦。而且,它使得子女的早期社会化出现不应该有的空白,增加了后续社会化的难度,加剧了早期社会化和后续社会化之间的不协调,对子女的人格发展和心灵成长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调查数据和个案材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要使这种教育取得成效,只是普及心理学与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改革忽视心灵成长的教育模式,从体制上为青少年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让他们不仅长身体、长知识,而且长心灵。

猜你喜欢
社会化关心子女
Tomb-sweeping Day
你的关心会不会成为别人的负担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关心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
教育子女陋习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
午睡与关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