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战略,其核心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迅速发展经济。然而要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但要有热切的愿望,还要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违背规律不但会错过机会,而且终将付出高额的代价。
什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生产函数理论和企业选址理论(location theory)就是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归纳总结出来的。生产函数表明产量和生产要素的关系(这些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管理和技术进步等);企业选址理论着重研究影响厂商选址的要素。与生产函数的思路不同,企业选址既要考虑生产方面的要素,如劳动力等(其中包括劳动力数量和教育水平);又要考虑销售方面的要素,如市场等(包括收入水平和人口密度等)。此外,企业选址考虑的因素通常还包括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和其他基础设施,以及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等。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上述要素不但直接影响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而且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内在的联系。比如资金与企业选址各要素的关系。满足企业选址理论各要素的项目,通常是可行性好,回报率高的项目,因而容易得到贷款。又如人口数量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作为生产要素与教育程度的高低有关,人口数量作为市场要素与购买力有关,有支付能力的人群才会形成市场需求。单纯的地区人口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有效市场的扩大,且有可能由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下降而拉大地区差距。收入水平也是一把双刃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购买力,成为一个有利的市场要素,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劳动力成本,成为一个不利的生产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亦可用地区发展的现实加以验证。近30年来美国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的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地区发展通常是各州自己的事。然而由国会预算单列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和阿巴拉契亚山区发展委员会(ARC)则是两个跨州管理的特例,旨在改变美国南部和东部山区的贫困状况。阿巴拉契亚山区发展委员会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着重抓了两件事,一是提高教育水平,二是改善山区的交通状况和各项基础设施。无独有偶,这两个重点也正是美国副总统戈尔当年任州长时田纳西州的发展战略。
----田纳西河领域管理局曾被视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典范。其主要经验之一就是建立了很多培训中心,不断提高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这些训练有素的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以相对低廉的成本对企业选址有很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田纳西河领域管理局还充分利用该地区的竞争优势,通过水力发电为企业提供廉价的能源,并用部分能源收入补贴教育,从而促进了当地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使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依照上述内在规律阐述的地区发展要素,结合中国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各地区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判断我国区域经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中长期走势。从人口数量增长而言,西部最快,中部次之,东部最慢(上海甚至为负增长);而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来看,东部和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南等中部省区水平较高;西部的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贵州等省区则明显落后。因此,西部在人口增长和劳动力素质方面对于吸引企业都不占优势。
----对于人们通常提到最多的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事实上由于一些决定性资源(比如水)的瓶颈制约和生态平衡的限制,在短期内尚难以大规模开发。除了一些特别依赖矿产资源的行业,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对于企业的吸引力很难具有决定性。只有当自然资源优势带来的收益超过远离市场等因素增加的成本时,企业才会设厂生产。
----在市场投资软环境(包括改革开放的观念意识、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度以及工作效率)方面,西部更不容乐观。近年来有关研究表明,市场化程度与东中西部的地域划分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最强的是东部,其次是中部,西部最弱。在期盼中央和东部省区支持的同时,西部应当更加注重自身的改革开放,清除各种陈规陋习,才能真正抓住机遇,奠定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
综合上述要素分析,我们会得到这样一个判断: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远举措,单靠外部支持的经济发展是难以持久的,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打好基础,力争依靠内部机制实现长期发展。若干年后回顾这一段发展经历,我们或许会看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给中部带来的机会甚至要大于西部。事实上,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吸引外资的增长率方面,尽管东部的总量最高,但中部的增长最快,而西部却处于停步不前的状况。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