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伟
今年36岁的张栩,是辽宁省鞍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一位优秀的骨科医师。1987年毕业于辽宁省锦州医学院。1996年10月,业务娴熟、英语精通的他被卫生部选入国家医疗队,派往也门共和国。
位于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也门共和国,由于诸方面原因缺医少药。中国已连续30多年向也门人民提供医疗卫生援助。来到也门,张栩和他的队友们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大量的骨创伤病人,使他们每天没有2~3台手术都下不了班。他们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赢得了也门人民的衷心爱戴。
1997年5月12日,难得的休息日。在院方的特别安排下,医疗队员们兴高采烈地来到附近一个风景区游泳。从小对游泳、跳水情有独钟的张栩,听说眼前这个碧波粼粼水潭很深,稍稍活动了一下身体,便迫不及待地第一个纵身跳了下去。不幸在顷刻间发生了。也许是他太大意了,入水处离岸边太近。他的头重重地撞在离水面仅有1米左右的一块坚硬的石头上。顿时,鲜血染红水面,他的四肢完全失去知觉……
队友们以最快的速度将他送到医院抢救、会诊。结论是残酷的:颈椎4、5、6粉碎性骨折,合并完全性高位脊髓损伤,四肢瘫痪。医疗队百般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措施。但受当地医疗条件的限制,张栩还是并发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严重褥疮,生命垂危。在卫生部积极妥善的安排下,张栩被急送回国。
张栩在队友们的护送下经过万里航程回到祖国后,被直接送往在脊柱脊髓损伤康复领域享有盛誉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在著名脊柱脊髓损伤外科专家关骅教授主持下,医护人员进行了手术抢救和一系列有效的治疗,终于控制了严重危及其生命的并发症,使病人转危为安。
但是,作为骨科医生的张栩,在了解到自己今后将面临终生瘫痪的命运后,沉默了。他想到死亡,不吃不喝,不愿说话,不再配合治疗……
被张栩视为恩师的关骅教授一次次来到他的病榻旁,与他倾心交谈:“国家培养了你十几年,使你成为一名优秀的骨科人才,你不应该仅因身体的伤残,精神就如此沮丧。你还有父母妻女,他们都期待着你早日回家。你完全能够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继续报效祖国。”同时,由脊柱脊髓损伤外科、心理康复科、社会康复科、康复训练科室等多学科组成的康复治疗小组怀着巨大的爱心,对张栩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系统康复治疗。这使张栩的自理能力和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有了相当大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医院还有意识安排他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包括一些外事活动。在一次业务讲座中,张栩认识了主讲人——美国驻华大使馆医务专员奥迪斯。坐在轮椅上的张栩,用流利的英语提出的很有见地的问题,得到了奥迪斯高度夸奖。
来康复中心指导工作的日本康复专家矢谷令子女士,在康复训练室里认识了张栩。回国后专从日本给他寄来一本英文自传体小说——《JONI》,愿他以书中主人公为榜样,重新开拓自己的人生。张栩挑灯夜读,发现书中高位截瘫的女主人公琼尼(JONI)和自己有着几乎完全相似的遭遇。但琼尼不屈服厄运,自强不息,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并衔笔作画,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美国社会活动家和画家。张栩深深地被琼尼的事迹感染:一个17岁的弱女子尚能如此,何况我一个堂堂男子汉?!关骅教授因势利导,鼓励他发挥自己的英语特长,把这本书翻译出来,让更多的中国读者也从中汲取力量。
从此,张栩以惊人的毅力开始了翻译工作。每天夜深人静之时,他在母亲的帮助下,打开床头灯,把书放在胸前小桌的架子上。他说一句,母亲记下一句。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这本长达12万字的记实小说译稿,终于问世了。张栩根据书的主题思想,将书更名为《上帝在哪里》。奥迪斯先生了解到张栩的事迹,深受感动,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寻找原书作者和出版商,终于解决了该书在中国的版权问题。中国残联所属的华夏出版社出巨资购买了这本书的版权,同时决定:免费为张栩出书。奥迪斯夫妇还慷慨解囊,从美国购回一台声控计算机,以帮助张栩开拓自己新的事业。也门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也多次来医院看望张栩,并表示随时欢迎张栩全家到也门访问作客。
这些善举,使张栩倍受鼓舞。现在,他正充满信心地设计着自己的未来,打算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家乡建立一个为伤残患者服务的康复医疗机构,献身于中国现代康复医学事业。
张栩,上帝就是你自己!
(编辑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