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青
有一声呼喊,在我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印记,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85年的除夕之夜,云南老山前线某前沿阵地,几名战士守候在一只半导体收音机旁。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完毕,收音机里传来播音员向全国人民、包括战斗在云南老山前线的解放军指战员们拜年问候的话语时,几位战士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拿起冲锋枪冲上高坡,对着夜空一通扫射,继而高呼:“妈妈,我们没有死,我们还活着,祖国——万岁!”
这段真实、感人、宝贵的素材,是我们战地演出队深入前沿阵地演出时搜集出来的。经过数次修改,被搬上舞台,成为报告剧《他们走向硝烟》的其中一幕。
我留意到,每当排演到这一幕、这一场景,尤其是三位战士开完枪从舞台纵深处高台冲下,直至跪在台前,手持冲锋枪仰面振臂高呼:“祖国万岁”时,台上的演员、台下的导演都会被深深感染。
我曾问导演,这幕戏何以如此感人。他说:“这还得感谢生活、感谢来自前沿一线的生活,这是任何编剧、导演都难以杜撰出来的。”
为了这场戏、为了一个跪地的动作,几位演员的膝盖不知磨破了几层皮,即使戴上护膝也无济于事。
我们的排练场设在麻栗坡县城电影院。为了不影响影院正常放映,我们只能安排在晚上十点过后开始排练,常常在天空现出鱼肚白时才回到宿营地。
大伙儿忘却了伤疼、忘却了疲乏,心中只有一个目的:用一台精彩的节目奉献给前方英勇战斗的将士。
终于迎来了第一场正式演出,演出地点是在部队休整地——文山。台下坐满了换防不久的部队战士,军长傅全有也来了,穿着刚换发的新式毛料军服,笔挺地坐在前排正中。
为了追求舞台效果,我们用上了战场上的烟雾弹,使的是真枪、空爆壳,营造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战场氛围。
尽管对这场演出有着充分的自信,可剧场效果还是大大出乎我们所料。掌声几乎是伴随我们表演的每一章节、每一幕。枪声、硝烟,伴随着真实感人的剧情,把在座的军人们又带回到那些个难忘的日子……
当剧情发展到除夕之夜那幕高潮处,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演员、士兵,还有我们的军长,大家的眼里噙满了泪花。
台上,台下,彼此的心交融在一起。那一刻,大家都在内心深处呼喊着同一个声音:祖国万岁!
(小李摘自1998年10月1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