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平
今年,我国医疗制度改革全面启动,非处方用药行为将更多地出现,然而,非处方用药在便利百姓的同时,却潜藏着不安全因素,使用不当,会对儿童这个特殊人群的健康构成威胁。
儿童是一个生长发育着的群体,体质柔弱,脏腑娇嫩,身体结构尚在发育,生理尚未完善,生理生化反应有明显的年龄特征,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与成人迥异。本文介绍一些科学用药的原则与方法,帮助家长正确、合理地使用非处方药。
药物与遗传因素
个体的遗传缺陷——即先天性生化缺陷,以及遗传的差异,都是影响药物反应的重要因素。
家长使用非处方药时,首先应考虑有无家庭遗传病史,充分注意小儿遗传个体差异,因人用药,必要时请教医生。
药物的用法与用量
非处方用药口服最安全。小儿用药应选择合适的剂型、合理的剂量、充分的疗程。
一、剂型:小儿很难听话顺从地吃药,往往因药苦拒服,或泼撒部分药物,影响药效。购买非处方药时,应选择儿科常用剂型,如糖浆剂、干糖浆剂、果味型片剂、滴剂、冲剂等,因为小儿乐于接受口感好的药物。
二、剂量:剂量是决定疗效及产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计算药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除参照普通剂量外,一定要结合自己孩子实际情况,如高矮、胖瘦、体质强弱、有无过敏史等来确定用药剂量。2.小儿用药剂量宜偏小,间隔宜稍长。应用儿童敏感的药如利尿剂、镇痛剂、中枢神经抑制剂等时,用量更应谨慎。3.药物的首过效应。某些药物口服吸收后,立即经肝脏进行代谢而失效,称为首过效应或首过消除,因此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使用这类药物时,首次剂量可加大,以求有较好药效。有首过效应的药物有红霉素、磺胺类、乙酰螺旋霉素、强力霉素、青霉素G等。4.介绍两种简便的药量计算方法。快速心算法:小儿剂量=两倍成人剂量×小儿体重÷100;年龄估算法:1岁内小儿剂量=成人剂量的1/24~1/12;1~2岁小儿剂量=成人剂量的1/8;2~4岁小儿剂量=成人剂量的1/6;4~6岁小儿剂量=成人剂量的1/4;7~8岁小儿剂量=成人剂量的1/3;8岁以上小儿剂量=成人剂量的1/2……
三、疗程:什么时候停药最好?就一般疾病而言,用药至症状消失,再巩固数日即可停药,或遵医嘱。如疾病稍有好转就匆忙减量,甚至停药,会使治疗不彻底,留下隐患。
四、最佳服药时间:服药时间因疾病不同而异,颇有讲究,有时可对疾病的治疗起决定性作用。驱虫药以空腹或半空腹服疗效最好;治疗便秘的药早餐前服用;抗生素饭前服(对胃有刺激的药饭后服);维生素类药两餐之间服;助消化药、肠道微生态制剂饭前、饭中服;治胃病的抗酸药近年主张饭后1/2~1小时服最好。
科学配方,事半功倍
治病用药既要治标(症状),又须治本(病因),只有科学配方,才能统筹兼顾,标本皆治,事半功倍。比如小儿支气管炎,除用抗生素抗菌消炎外,伴高热时先退热,有咳喘时要止咳、化痰、平喘,有消化道症状时要止吐、止泻、助消化。久病还要补充维生素,加强支持疗法。如果单打一用药,顾此失彼,不仅疗效差,还易使病程迁延。
避免毒副作用
一般来说,药物的毒副作用与剂量过大有关,控制剂量或个体化用药是预防不良反应的关键。同时,家长还应对常用的小儿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了解,防患于未然。
1.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磺胺类、红霉素、四环素类、抗结核药、止吐药等。使用时剂量宜偏小,不可长期使用。
2.对肾脏有损害的药:氨基糖甙类、磺胺类、头孢菌素类、解热镇痛类、抗癫痫药等。用药时需精确计算剂量,疗程不宜长,用药期间观察小便,必要时做尿常规化验。
3.对消化道有损害的药:解热镇痛药、补铁生血剂、激素类、口服抗生素等。用药期间观察大便,必要时做大便化验。
4.对血液系统有损害的药:解热镇痛药、镇静剂、抗结核药、抗癫痫药等。用药期间观察小儿脸色、精神状态,必要时做血常规化验。
5.对神经系统有损害的药:氨基糖甙类、抗结核药、氨茶碱等。用药期间注意小儿听力、皮肤感觉、动作协调等方面有无异常,发现异常立即停药。
6.对骨、牙齿有损害的药:四环素类、激素类、喹喏酮类等。小儿慎用或禁用。
7.可致过敏反应的药:青霉素类、链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类等,可导致致命性休克、剥脱性皮炎、皮疹等。阿斯匹林可诱发或加重哮喘,称“阿斯匹林哮喘”,哮喘患儿应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