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良伟
翻开现代战争史册,我们可以看到化学武器就像“幽灵”一样笼罩着战争。据统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上已发生各种规模、强度的局部战争数百次,其中规模较大的70多场局部战争中就有20多场涉及到化学武器的使用问题。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面对多国部队的绝对优势,公开发出要使用化学武器的威胁,打出手中这张“王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处于绝对优势的多国部队的进攻准备,干扰了美军的作战指挥,加重了参战部队甚至后方居民的恐惧心理。因此,具有大规模杀伤作用和战略意义的化学武器被称为超级大国的“杀手锏”,穷国的“原子弹”。正因为如此,化学武器从其产生并用于实战之日起,就一直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一种不人道的武器,长期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和国际法的限制。1992年9月3日,《化学武器公约》在日内瓦达成协议。从1993年1月起,《化学武器公约》在巴黎供开放签署,规定在不早于1995年1月,第65个国家递交公约批准书后的第180天起生效。1995年3月,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东京地铁沙林事件”,不仅促使了日本,也促使其他国家对禁止和销毁化学武器的支持。1996年10月31日,匈牙利成为第65份批约书的递交者。在此后的180天即1997年4月29日,《化学武器公约》正式生效。然而,化学武器的威胁并没有就此结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一种更方便、更隐蔽,甚至合法化的新“幽灵”——二元化学武器却应运而生。
所谓二元化学武器就是把两种相对无害或毒性很低的化学物质作为二组分,分隔装填在炮弹、炸弹、火箭弹头及导弹战斗部的弹体内,在发射后,借助弹体飞行中的旋转或推动作用,迅速将弹内的化合物搅拌进行合成反应,转瞬间即生成具有剧烈杀伤作用的毒剂,当到达目标时,弹体爆炸后所产生的杀伤作用与传统的化学毒剂成品完全一样。二元化学武器和传统的化学武器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经济性二元化学武器不使用专门的工厂制造毒剂成品,不需要专门的贮存场所,不需要特殊要求的运输,也不存在过期和报废毒剂的销毁问题。因此,从它的生产投资和成本上来讲,远比传统的化学毒剂要低。
安全性二元化学武器所使用的前体组分为无害或低毒的一般化合物,甚至有的是市场上大量出售的化学品。如美军研制的二元沙林前体中的“IP”组分,就是化学试剂商店出售的异丙醇。这种化合物在许多国家都是大量生产的工业化学试剂。因此,在平时生产、贮存等过程中不容易发生中毒事故,比较安全。
方便性二元化学武器前体组分为无害或低毒的一般化合物,平时可作为民用,一旦战争需要,可立即大量地转为军用,且有较理想的平战结合功效,非常方便实用。
隐蔽性由于二元化学武器的前体组分为一般化学试剂,因此它不受《化学武器公约》的限制,既不必害怕被检查也不会被禁止,只是在需要时才发挥巨大作用。可见,二元化学武器仍将是笼罩未来战争的“幽灵”。
(特约编辑/袁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