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不用数学的经济学家

1999-02-10 08:32
财经 1999年9期
关键词:萨默斯麻省理工学院哈佛

当代经济学发展的源动力,无非来自于两方面。其一是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主要是指新的数理模型及统计计量方法(如冯·诺伊曼—摩根斯坦的博弈论);其二是新的经济学思想的产生,这大多是从实际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的讨论中提炼出来的。

自80年代中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学风在悄然转变,一个重实际、求简洁、反玄虚、避繁复的返古式研究新风慢慢兴起。第二类学者也随之唱了主台戏。

虽然很难说谁是这一学风转变的主要倡导者,但一般认为,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毕业的那一批博士生,可以说是这支队伍的主力军。现任美国财政部长的萨默斯当时刚从哈佛毕业,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正处于创作高峰期,是这批人中许多人的恩师。今年荣膺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的哈佛经济学教授史莱法当时就从师于萨默斯。Greg Mankiw正是这批学者中另一位极为突出而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是萨默斯足下的高徒。

我和Mankiw有点缘分。在哈佛经济系读博士研究生时,是他教的我一年级宏观经济学必修课(同班的还有樊纲及现任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王一江教授)。那时,他刚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第一次教课。初出茅庐的他已相当知名,主要是他的菜单成本理论(Menu Cost Theory)为当时东西两岸的经济学家攻击芝加哥的合理预期学派提供了一个有力说法。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教学中体现出的治学风格。比如,他强调理解经济思想,而不是数学模型,讲课尽量不用数学。讲复杂的论文时,往往自己把文章中的模型简化,用几行公式引出基本思想。他要求表述简洁,事先讲明,学生考试回答问题过长,非但不给分,而且要倒扣分。最有意思的是,他上课反复公开讲,读书不重要,考试更不重要,作研究,写文章,发文章最重要。他说他目前教的很多东西,要不是为了教我们,他既搞不懂,也不会去学,除非自己研究需要。记得学期结束前,系里开了个圣诞晚会,一年级的同学表演小品,拿他开玩笑,装着Mankiw的样子,说:“什么都不重要 (Nothing Matters), 只有评终身教授(Tenure)重要”。

第二天一早八点半,照例是Mankiw 上宏观课。跟往常一样,他打着领结,上着呢西装,下登那种称作“牛津式”的皮鞋,标准的常青藤大学老教授的气派。一上来,他声明自己对昨晚的小品不介意,但是,必须清楚,对经济学家,并不是什么都不重要,相反,经济学家研究的问题太重要了,黑板上的这些数学符号都是切切实实地关系到千万人生计的。比如,如果研究能搞清楚怎样降低一个百分点的失业率,那末,我们可以改善上百万人的生活。

Mankiw的这番话,是发自肺腑的,令我至今不忘。这和他的研究方向和工作经历是完全相符的。记得他读研究生期间,曾请假一年,服务于白宫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

接下来的几年,Mankiw 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奇迹般地飙升。

毕业不到四年,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以终身教授邀聘Mankiw,逼着哈佛马上以同等条件回应,这在坎布里奇掀起了不小的风波,因为,在此之前,仅有像萨默斯、萨克斯这样的神童才有此殊荣。 Mankiw 自然选择了哈佛 (历史上,哈佛经济系在这种争人战中只输过一次——让斯坦福抢走了已戴上诺贝尔桂冠的阿罗)。

在哈佛留任下来的Mankiw,接着写了不少好文章。其中一篇影响颇大的,是说不需要新增长理论,只需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加入人力资本一项,便可解释富国与穷国的差距。但他更为出名的工作,是一系列综述性文章和非常畅销的教科书。

Mankiw的这本《经济学原理》教科书,影响之大,有点空前绝后之势。动手写作之前,出版社预付了上百万美元的稿酬。这在经济界极为少见,让不少人艳羡或眼红。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撰文,说这本教科书将取代萨缪尔森已经出了十八版的《经济学》。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简洁易懂,以讲经济思想为本,不被复杂的数学模型所累,让经济学归复于其最初的立足点。

国内的年轻学生学者,常常流行一种看法,认为现代经济学的精华就是数学加统计学,那些因为加着复杂的数学从而读不懂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这种观点其实是幼稚可笑之极的。好比是老外看京戏,只能看看武打的热闹场面,而不去欣赏唱腔对白那些内在的东西,永远无法入门。国内翻译这本教科书,是很有眼光之举。这对端正这种错误的教风和学风,大有好处,十分及时。

猜你喜欢
萨默斯麻省理工学院哈佛
Liquid Archives Cambridge, MA, USA
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团队开发“社交T—shirt”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
麻省理工学院创造超低温纪录
听从“深渊”的召唤——记地球物理学家罗杰·萨默斯的生命起源寻觅之路
查尔斯·埃利奥特:改变哈佛的人
女儿考上哈佛 妈妈做的三件事
大学里的冷战: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