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文
三峡工程世界瞩目,百万移民成了一道公认的世界级难题,而难题中的难点,无疑是近创万农村移民。采取什么办法,才能使他们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呢?针对库区安置容量有限这一不容回避的事实,除了开发性的大农业就地就近后靠外,分散外迁应是一条值得探索和鼓励的新路。
何为分散外迁,就是移民征得接收地政府同意,自发、自愿地到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交通比较方便、经济比较发达的库区外农村“插队落户”。
分散外迁,使被动移民变为了主动移民。新中国成立后,因修水库而产生的移民就有1000万人。计划经济时代,基本上都是采取集中统一迁移这一模式。在那特殊的年代,哪个移民敢说“不”字。尽管移民人去了,心却没去,加之其他一些因素,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较搬迁前无明显进步,少数的甚至下降,因而返迁,闹事的时有发生。包括搬迁过程中和搬迁后,他们都会因为是政府要我搬,而不是我要搬的思想,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甚至是苛刻的条件。如三门峡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等。这种违背移民意愿的“政府行为”,显然是不受移民欢迎的。而自寻门路分散迁居具有充分的可选择性,因而具有主动性。如开县金峰乡富强村移民邓来明,原不愿外迁,在三峡工程大势所趋的形势下,经县、乡移民干部的反复宣传,逐步认识到了“早搬早安居、早搬早致富”的道理,遂与同村移民商议外迁大计,并被推荐为外出考察代表。他不负众望,先后带人到黑龙江、武汉及湖北省有关县市考察,初步确定地点后,再组织自愿外迁的移民每户一人到实地考察。他本人落户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后港镇云山村,今年承包土地15亩,仅种植一项可获利1万元。其他13户也在附近落户,相邻1~3公里。目前,全部安居乐业。1998年7月24日,当邓来明再次到县移民局为11户45人办理外迁手续时,恰逢有记者采访,问他是否愿意外迁、有无其他要求时,他说:库区地势差、经济落后、后靠的土地又孬,还是早迁比迟迁好;那边土地宽,只要勤劳,加上政府的补偿,二;三年就可以富起来。
分散外迁,加速了移民的“消融“时限。在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浪潮中,不管是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了打击北方匈奴,一次移民70万,还是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国家和时代都希望移民在较快的时间内,融合到当地人群中去,这便是移民的最终目的。只有这样,移民才能安居乐业,“乐不思蜀”,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安江水库1958年。1960年开始的大批移民中,共外迁10多万人。到1967年,迁到江西、安微等地的几万移民,仍不能被当地“同化”,不得不重新组织外迁。如果是分散外迁,就可大大降低返迁率,因为分散迁入的同时,移民充分利用了各自的亲朋好友关系,加快移民对新居的适应性,他们的困难极易被当地政府和村民帮助解决,从而逐步增加对新居的感情,淡化对故土怀念。而成批量、成建制的集中统一外迁,就好比重组一个社会,其各种矛盾和困难异常尖锐复杂,接收地政府解决这些困难便十分不易。
分散外迁,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对库区党委政府来讲,头等重要的大事就是移民。江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总理及其他中央领导对库区移民倾注了无限的关爱,多次到库区视察。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深感肩上的担子之重、责任之重大,丝毫不敢懈怠。从八年试点至今,无论是开荒造地、二三产业,还是高效农业安置,上至总书记,下至生产队长,都在为解开这道世界级的难题积极探索路子。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讲过: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我想,要解开这道世界级的难题,就必须唤起移民千百万,同心干。一文竹篙难渡海,众人划浆开大船。如果能有效的发挥移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投亲的则投亲,不能投亲的可以靠友,有钱的办厂,会经商的进城,脑袋灵的打工,剩下的就地后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化整为零,各个击破,难题将不复存在。开县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尝试分散外迁,至1998年7月,已外迁322户852人。这些移民主要分散到四川、陕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辽宁、新疆等22个省市自治区的88个县市,至今没出现什么遗留问题。假如由政府统一组织外迁,要出动上千台汽车、几百名干部,从考察地点、到组织、运输以及后期的管理,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后遗症甚大。几十年水库移民的经验教训最能说明这类问题。
分散外迁,有利于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对三峡移民总的要求是: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众所周知,由于受三峡工程“不上不下”、“不三不四”的影响,几十年来国家对该地区投入甚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是典型的贫困地区。三峡成库后,又将淹没大片好田好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锐减,不仅数量少了,而且质量更是下降了。土地少了,就必须走现代农业的路子。什么是现代农业呢?按照两院院士石元春教授的说法:一是强大的技术支撑;二是生产领域大拓展;二是生产经营现代化;四是高生产率、高效益;五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六是农业技术空前发达。显然,现代农业是与高科技、高投入相伴而生的。我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扶贫的任务十分繁重,三峡库区的农业还是相当落后的,国家暂时还无力对大范围的农村进行高效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的特点又决定了农民与土地的不可分割性。所以要想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必须保证库区移民尽可能多得到一点土地,以获取生活必需品。三建委甘宇平副主任讲过:就三峡移民而言,如果用100计算,搬得出30分、稳得住30分、逐步能致富40分,多么生动形象和具体啊。这三三四理论,说明了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何等重要。毋容置疑,人口数量与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尽管不成正比,但与一个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人均占有量却是息息相关。要使移民稳得住,并逐步能致富,必须研究、重视库区的可持续发展,而要使库区保持可持续发展,人均足够的土地和其资源占有量则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移民外迁,是库区土地相对增加的有效途径。
分散外迁,需注意的问题。一是要依法外迁。外迁移民的各种手续必须完备,必须有双方公安机关的户口迁出、迁入证明,最后还要进行司法公证。二是建立分散外迁移民档案,专人管理、一户一档、一乡一册。三是保持通讯联络。在外乡花名册上,要填写清楚何乡村移民,迁到了何省何县何乡何村何社,定期不定期地保持书信和电话联系。四是建立回访制度。县乡两级每年应对外迁移民较集中的地方,派员实地了解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如有需要解决之事,要与当地政府接洽,予以妥善处理。五是严格掌握外迁政策和对象,不能把老年人、残疾人、弱智人等迁往外地。六是采取政策舆论措施,淡化“移民意识”,使社会、人们逐步形成没有移民级差,善待移民的好风气。
综上所述,分散外迁移民利大于弊,既能为国家节约大笔集中外迁的资金,又符合移民的意愿,还有利于库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外迁一人,就是给库区留下了一份永久的财富,接收一人,亦为国家做出了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