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21世纪教师信息素质

1998-09-12 15:14刘锦泉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8年6期
关键词:素质创新能力时代

刘锦泉

培养跨世纪的人才,需要跨世纪的教师。教师素质如何,不但影响着当前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且决定着学校明天的教育质量。教师素质包括许多方面,但21世纪具有十分鲜明的信息时代特征,所以研究21世纪的教师信息素质十分必要。

(一)

创新能力是21世纪的教师信息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信息素质由许多方面组合而成,有些部分的地位与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比如,在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时代,教师信息素质中最主要的是搜集能力,是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主要是人)获取与教育活动有关的各种信息;在大机器生产为主的时代,印刷业发展,各种出版物增多,特别是无线电技术发明以后,教师信息素质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在搜集能力之外又增加了积累与分析的能力;在电话、电视、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出现以后,信息量剧增,信息“垃圾”明显增多,这时教师信息素质中分析整理的能力上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21世纪上半叶是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这个时代对教师信息素质的最主要要求是大力提高创新能力。

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教师信息素质中要突出创新能力。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科技知识的应用和以开发人的智力为代表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成为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人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主体,因而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是知识中最重要的资源,一个国家的繁荣与进步取决于其拥有的创造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就不能成为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不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同样是不适应21世纪要求的教师。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信息素质中要突出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中小学教育改革深化的标志,它既包含了近代以来现代教育的根本理念,又体现出90年代中国教育的新目标和新观念。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位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和智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大胆突破现有的知识和已有经验的限制,认真学习新的知识,并在学习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不断占有新的知识领域。因此,教师本人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多用发散、求异性思维。教师信息素质中没有创新能力,无论如何也是适应不了这一要求的。

(二)

教师信息素质中的创新能力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诸多方面,但主要是在其本职工作中,在教育领域中。

首先,要在教育思想方面创新。学校应当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是教师必须清楚回答的问题,却又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较好回答的问题。“应试教育”之所以盛行一时,其根源就在于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教育的模糊认识。学校要教学生以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教育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去探索未知。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没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当成为判断一个学校、一个教师教育水平的基本标志之一。

其次,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创新。在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教材编排陈旧始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某一些基础学科,90年代出版的教材和60年代出版的教材从内容到编排体例都相差无几。而这几十年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中小学,教材是统—编制的,可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时代的发展,就必然落后于时代。教学方法仍过于单一、死板,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广泛盛行。学生形象地把这种教学方式概括为“笔记法”:“上课记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忘笔记”。“教学相长”是古代提出的,“启发式”也说了几十年,这“教”与“学”是对立的双方,也是互动的双方。要达到前人没有达到的高度,就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新的前所没有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时间讲授同门课程,他所讲的内容、所用的方法应当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才真正反映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还有,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要纳入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就必须有一种鼓励创新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在学校的管理中,在班级的管理中,都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和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培养创造性人才。

(三)

如何加强培养教师信息素质中的创新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拓宽视野。创新不是凭空的乱想,而是在以往知识积累上的“飞跃”,是在对以前事物深刻认识上的“跳动”。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有新的高度。只有继承,才可言发展。因此,要不断地拓宽知识面,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科学技术;要尽量拓展思考的领域,力争站在全局的高度和广度去研究问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和掌握时代的新特点,作前瞻性的思考。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科学技术,是筑造创新能力的坚实基础;掌握了时代的新特点和了解全局的大情况,就可以辨明创新的方向。

敢于求异。“新”不同于“异”,但在新中有异的因素。我们说的敢于求异,主要是指要敢于打破常规地去思考,敢于换个角度去想他人没想到的问题。敢于求异的关键是改革思维习惯。我们一般思考问题是以收敛思维为主,即“求同性”思维,但如要积极创新,则要改变为以发散思维为主,即“求异性”思维。改革思维习惯后,思考问题时束缚较少,思考面较宽,常常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考,在长短优劣的比较中往往容易出现创新的闪光。当然,异不等于新,创新还有事物内部发展规律、外部科学技术客观条件、人力、物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异是新的起点,无异即无新。

勇于实践。教师主要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创新必然带有很强的实践色彩。教师要勇敢地投身于教育改革的实践,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在实践中实验自己的新做法、检验自己的新认识,在实践中充实、完善自己的创新。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创新才可能被充实和完善,只有经过实践证明的创新才可能富有真正的生命力。在勇于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失败。对失败要有思想准备,要给予正确的对待。正是有了对失败的不断修正,才可能产生最后的成功。有时还要敢于否定自己,这里除一定的客观条件不具备外,也有主观上对事物客观发展规律不全面、不准确的认识问题。但即使是这样失败的实践,也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发和锻炼。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因此才有了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而要保持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创新的传统,关键在教育。努力实践党和国家的要求,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我们极大的光荣。

作者系吉林省教科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长春130022)

责任编辑:海文

猜你喜欢
素质创新能力时代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