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莲玉
据统计,在全国干部队伍中,45岁以下的青年干部已占70%左右,担任县处以上领导职务的达36万多人。这个群体的绝大多数同志能把个人的追求与人民的需要融为一体,涌现出了张鸣岐、孔繁森等一大批优秀典型。但是,也有一些青年领导干部,其中包括一些位据要津、“很有潜力”的青年领导干部,由于长期忽视主观世界的改造,而不幸在成长的道路上“翻车”“落马”“栽跟头”。其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有些青年领导干部为所谓成就一番事业,往往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不顾全局。不顾客观实际需要和可能,搞一些急功近利的大工程;不考虑工作的衔接和发展的效益,盲目铺摊子,搞一些为个人“贴金”的新项目;满足干大轰大嗡,做表面文章;只求电视有影,报上有名,不求群众放心;不愿做深入、细致、艰苦的工作,缺乏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
二是以职务高低论作为大小。这种“官本位”的封建残余思想对一些青年领导干部的影响不可低估。他们不把主要精力用在干事业上,而是把官职高低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尺度,有的甚至丧失党性,搞跑官、要官、买官、骗官。
三是民众情感淡化。不少青年领导干部初戴“乌纱”之际,尚有较浓的“平民”意识,乐于为群众办实事。但当官的时间稍长,为民的观念也日薄,一些人虽来自于人民群众之中,却又游离于人民群众之外。甚至高居于人民群众之上,借为民“造福”之名,行扰民害民之实,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了要人民服务。
综观陷入上述种种庸俗作为观误区的青年领导干部,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都表现出“成就感强,责任感差;自我意识强,群众意识差;接位意识强,接班意识差;自信心强,自控力差;求新能力强,分辨能力差;期望值高,承受力弱”等特点。其中最为集中地表现为“主观寻求作为,客观谋求回报”的心态。在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不相一致的情况下,最终导致个人私欲膨胀,严重丧失党性和原则。
青年领导干部要有所作为,必须走出庸俗作为观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