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两个美国学者写了一部关于中美关系的书,引起了公众和媒介的注意。对这部以《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为题的书,中国的青年们知道的不多,但是关注中美关系,关注中国在未来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的年轻人却不少。这部耸人听闻的书说了些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今天和未来的中美关系?6月17日,《中国青年》杂志社专门邀请部分研究国际问题的中青年学者,就上述问题进行座谈。
以下是这次座谈的记录摘要。
这是一本什么书?
彭波(本刊总编辑):各位朋友,很高兴能请到大家。
今年是中美关系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是中美关系比较微妙的一年。中美关系是目前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我们中国年轻的专家,有必要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这本书对中美关系说了许多话,国外媒介也对这本书说了许多话,中国青年、青年学者自然也有我们的原则态度。
贾庆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这本书的作者多次表示,原来的题目是“中国对美国的挑战”,后来出版商为了卖书才改的题目。不过我看这本书现在题目跟内容也差不多。它主要是说,中国目前正在发展,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中国的领导人和中国的政治精英都希望在亚洲争取控制权,中国这种发展趋势跟美国防止在亚洲出现处于支配地位国家的政策是有直接冲突的。作者认为历史上美国在亚洲打过几场战争,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如果中国要在亚洲取得主要的支配地位,美国和中国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说中美之间的贸易赤字比较大,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在千方百计限制美国向中国的出口。还有技术转让的问题,中国不光是要得到资金,而且要得到技术。强迫美国在中国转让技术。另外还说很多中国公司在美国赚了美国人的钱,然后去扩张中国的军事力量。关于台湾问题,作者说台湾对美国十分重要,如果大陆和台湾统一的话,将从经济上增强中国的实力,从战略角度说就要威胁周边地区的航海自由,有助于中国在亚洲地区取得支配的地位。
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是第七章,认为中国千方百计遏制日本,不让日本抬头。他认为美国应该支持日本,增加它的防御力量。当然,还包括支持台湾,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抵抗中国,防止她在亚洲取得霸权。最后,第八章讲中美之间怎样爆发冲突,最可能的就是从台湾开始,最终导致中美战争。
这本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丑化中国的。书里面中国没有什么好的,偶尔说一点好话,但是总的来说是把中国描述成一个对美国构成威胁的、专制独裁的国家。总之,我看这本书就像是圣经上的故事,好人和坏人在打仗,美国是好人,中国是坏人,好人一定要把坏人打倒。我认为它反映了某些美国人的想法,国内从事舆论宣传的人士应当注意它。
张敏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这本书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我们的注意。之所以要引起注意,并不是因为它会影响美国的政策,或者代表了美国学术界的主流,而是因为它反映了美国一部分人的情绪。这种情绪认为,美国既定的对华政策是要推动中国的民主;而中国即便民主化了,中美也要发生冲突。特别是在台湾方面,中国即便是实现了民主化,也要去统一台湾,甚至以武力统一台湾。再一个就是认为日本单靠美国的力量对付将来中国的挑战,代价太大。这些东西并不是通过研究,通过理性、科学的判断,而是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情绪化的东西。但是这本书里的情绪有一定代表性。从这个角度出发,这种情绪
值得重视,尽管它目前并没有造成直接的危害,但是很难讲未来不会造成危害。另外,美国权威的《外交》杂志十分醒目地刊登这本书的摘要,大大扩大了它的影响,我们对这本书的关注并非大惊小怪或者小题大作。
怎样看待这本书?
楚树龙(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北美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我看对这本书是既要注意,也不必太看重它。把这本书和《中国可以说不》这本书相比较是有点意思的:一个是有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可以说不》代表着中国人现在的情绪;一个是上面讲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也代表着一些美国人的情绪。从这个角度来说都要注意这本书。但是也不必太看重它,这本书美国学术界是看不上的,就是对美国政府,也并不影响他们的政策。《中国可以说不》在中国也是这样,美国人对它很重视,各大报刊也评论,作为中国的动向,以为中国领导人把它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其实这两本书代表了两国间一些人的情绪,但这不是政府的政策。它的观点对政府、对学术界的影响是有限的。
我认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代表了美国人强烈的传统思维,或者叫冷战思维。美国是一个很保守、很传统的民族,别看一些新花样新潮流是美国发明的,但是它主体上是传统和保守的。一些美国人的思维就是一定要有一个敌人,一定要有一个对立面,没有也要找一个出来。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方法上美国人都是习惯这样的。所以在他们看来,苏、东解体了,中国是“新的邪恶帝国”。
传统思维的力量不可小看,说传统思维很虚,但是它确实存在,影响人们的思想。
第二,这本书代表美国主流社会,包括政府、国会、学术界、政界对中国现在和未来的某些担心。最近克林顿的讲话,包括国防部长和国务卿的讲话都提出坚持对华接触政策,不要把中国当作敌人。但是,中国下一世纪的行为,是全世界关注的最重大的问题。美国的领导说起这种话,措辞比较委婉,说中国以什么方式显示自己的伟大?是以合作的、建设性的,还是捣乱破坏性的,这决定着今后世界的方向也决定着美国。所以说美国人有一种担心。最近,美国又有一个报告,认为2010年以前中国不会形成对美国的威胁。但是2015年以后可能对世界和美国形成威胁的就是中国以及俄罗斯,这也反映了美国人的这种担心。
此外,这本书代表美国新闻界对中国的浓厚偏见。今年2月以来美国媒介有一股反华舆论,除了政治上对香港过渡时期的偏见以外,就是把中国说成是威胁或敌人,是比较对立的。注意看一看,讲这些话的人主要是舆论界和报界,包括本书这两个作者,他们以学者的身分出现,实际上以前都是新闻界的。
朱成虎(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研究员):这本书是在美国进行第三次对华政策大辩论的背景中出来的。历史上,美国曾经进行过三次对华政策的辩论。第一次是40年代末50年代初,第二次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次是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每次美国对华政策进行辩论的时候,都是在国际局势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时候,主要是新中国的成立,冲破了雅尔塔体系划分的势力范围,力量对比发生了倾斜。60年代,美国发起越南战争,苏联四处侵略,到处触犯美国的利益,所以进行了一次辩论。这一次是两极格局解体。现在在美国人看来有点茫然,失去目标了。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人思想上有一种失落感,主要敌人没有了,失去了制定政策的依据。找来找去,看到了中国的崛起,美国人开始担心这一点。
牛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这本书在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中普遍评论不高,因为它不是深入的理性思考,不是说理论又有了什么新的发展,所以这次争论至今没有引起共识,它反映的还是美国国内一些利益集团的需要。1995年10月美国媒介把海军学院的沙盘作业透露出来,说美国国防部做计算机模拟,2010年跟中国军队作战,美军惨败,之所以失败是在尖端武器上。这篇文章后半部分,超过一半讲应该发展战区导弹,本土导弹,还有航空兵等等。最终的归结点,就是克林顿不应该削减国防预算。机密的沙盘作业,有意透露出来,实际上为了国防预算,这里面的利益关系太清楚了。据报道,菲律宾有一部分人想向美国出租军事基地,因为政府的财政困难,美国海军有一部分人想要菲律宾搞基地,然后大家就把这件事炒起来。从另外的背景看,这时候正好是美国和日本防卫条约的最后修订,当时派航空母舰到台湾海峡也跟日美的防卫条约有很大关系。所以我认为今年美国舆论对这本书的炒作非理性成分和利益成分非常多。
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现状?
楚树龙:我们要正视中美关系的逆流和主流。
美国历来是一个复杂的国家,体制很复杂,各种声音永远都有。听到不同的声音,有的还叫得响一点,我们怎么看?最近这股舆论,我看还是局部现象,是一个支流不是主流。它不是政府的政策,不是企业界的看法,也不是学术界对中国对亚洲的主体认识,甚至舆论界也不是铁板一块。所以要重视这本书,但是又不必把它夸大。至少到目前为止,这本书没有也不可能影响美国的对华接触战略,没有动摇政府的政策,没有破坏去年形成的双方对话的基本共识,没有破坏企业界、学术界对华的主体认识,甚至对国会产生的影响都相对比较小。今年的中美关系整个走向是积极的。
刘江(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高级编辑):今年以来,中美关系总体发展方向是好的。历史的经验表明,尽管美国舆论对国会的对华政策起到一定牵制作用,但是决定中美关系总体趋势的关键是代表主流的美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在于美国总统和国会制定什么样的对华政策。今年以来,美国出现反华的逆流,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看,我的看法是:问题不少,前景光明。我同意大家的观点,中国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要稳定和发展。另外,政策上要保持连续性,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
章百家(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比较关键的时刻,在这个时期,确实要使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比较理智地看待国际关系。因为这既牵扯到眼前的国家利益更牵扯长远的国家利益。改善中美关系符合双方长远的国家利益,在这个前提下,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有问题是正常的,更何况有历史遗留问题。但是无论是从世界的角度还是亚太的角度,都可以说两国合则两利,分则两害。这是应该对中国青年强调的问题。
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未来?
朱成虎:中国到底会不会像美国一些人所想的那样会侵犯美国的利益,在全球范围或者在亚太地区内对美国构成挑战呢?我有这样两个判断:首先,中国军事文化的传统,是深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的,它是内敛的,不主张搞扩张。外国人往往不理解长城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中国的强大,不但不是对世界秩序的危害,恰恰是对人类和平和稳定的最大贡献。因为中国弱了,没有力量抵御外国的侵略,没有力量管自己国家的事情,就导致了亚太地区的动乱和战争。而中国的国力不断上升,经济力量增强了,同时军事力量也有了相应的发展,这时候,不仅中国国内出现了稳定的政治局面,也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已经是被近年来中国的外交实践证明了的。
楚树龙:中国现在的目标是发展经济,我们的战略目的不是和美国斗争,更不是和美国争夺世界。这不是抽象地说中国爱好和平,不称霸,而是根据中国的民族利益和历史发展目的决定的。
牛军:我们应当冷静地不受干扰地把我们的战略目标把握清楚。中国面临的问题就是解决自己的内部问题。我们无论公开的态度还是这样学者间的讨论,就是跟美国不搞对抗,只要对方不向中国发动战争,不威胁中国的领土主权,因为我们的国家利益,主要还是解决自己内部的问题。
牛大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和美国都应该清楚,双方
的世界战略是有矛盾和冲突的。很明显,从亚洲地区利益和我国利益来讲,要维护亚洲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我们当然不希望有一个外部的超级大国来这里称霸,来操纵和控制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同时,我们也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亚洲大国,在亚洲地区应该有我们自己的地位。而美国认为它在亚洲要占有优势地位,不希望在亚洲出现一个在他之外的强国。
我们之所以对《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这本书不表示赞成,因为我们对不冲突有希望和信心。我们觉得中美两国的战略是有矛盾的,但还有一些重要的共同点。第一,我们都认为,整个世界战略的中心不是在亚洲,即使美国想称霸,称霸的重点也不在亚洲。第二,今天美国想在亚洲谋求优势地位,并不一定要通过武力手段来得到,我们国家更不是要用武力来建立我们的大国地位或权威。我们的传统是以德示人,不是以力服人。我们既然都不想动用武力,这就可以合作,这就是不发生冲突的条件。可预见的未来,到2010年或2015年,我们能够避免中美冲突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因为我们的利益在这里。中国现在基本的发展战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搞现代化建设,这就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我们不希望被遏制,也要尽量防止别人遏制我们,打碎别人遏制的企图。即使中国强大了,它还要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向实际上是和国际经济接轨,既然和国际经济接轨,当然就要避免国际冲突,这是国策。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确实不会是一个去搞武力扩张的国家。
楚树龙:其实中美都应该解决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就是怎么看今天的世界,怎么看今后的世界。这个世界确实变了,今后还要继续变。历史的进步,改善了国家之间的关系。现在国家间相互依存达到这个程度,带来了很多合作的可能。在一个变化了的世界中,一些国家战略目标可以不通过传统的办法来达到。哪个国家不希望自己在国际上有更大的权威,更受人尊敬,说话更有影响?何况中国强大了以后。然而我们要达到这个目标,不需要通过战争手段,而是通过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现在比10年前受人尊敬多了,不是打什么仗了,而是经济发展了。
中美不会对抗,也不应该对抗。我们应该反对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应该从更大的道理看待世界。这需要我们大家,包括我们中国学者很好研究这个问题,世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中国是什么样的位置,我们有什么样的利益,应该怎样达到这个利益?这是从领导到做学问的人应该研究的。从中美关系今后的走向看,肯定有分歧和矛盾的地方,但是是扩大合作的机会大,还是对抗矛盾的机会大?我看我们的方针还应该是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这是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的,归根结底也是符合美国利益的。
责任编辑: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