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 之
一九九○年湖南本《毛泽东早期文稿》有一篇《悼友人易咏畦》,是一九一五年五月毛泽东写的一副挽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
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
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施拉姆本把“百年会有役”翻译为“本世纪将会有一场战争”。这个理解是不对的。“役”字在这里不能理解为战役。而且,毛泽东在这里用的是陶渊明田居诗中的一句成句。这首诗的全文是: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此诗或说是陶渊明《归园田居六首》之六,或说并非陶作,而是江淹杂拟,题为《陶征君潜田居》。总之,是古诗。在这首古诗中,“百年”指人的一生,“役”指“役使、劳作、辛苦”。毛在挽联中用这个成句,也只能从原句的原意或引申的意义上来理解。
或疑毛的挽联中“役”字有误,是“没”字或“殁”字之误。湖南文艺版的《对联辑注》就将“役”字迳改为“殁”字。《毛泽东年谱》这部权威著作也将“役”迳改为“没”。“百年会有没”,百年终有一死。这个意思用到这里,倒也是挺贴切的。《早期文稿》新版没有迳改,而是在“役”字后面加尖括号改为“没”。我最初也觉得把这个字判断为手误或印错,是有道理的。当我在《读书》上发表这一则大书小识的时候,就采用了“役”为“没”误的看法。这都是因为没有注意到毛是用的古诗的成句。近日偶然读到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中的《陶渊明集》,见到田居诗中“百年会有役”之句,才发觉将毛的挽联中的“役”改为“没”,是没有根据的。迳改不对,加尖括号改,比较谨慎,也没有充分理由。由此可见,编辑文献,切忌因为自己知识不足而误改原文(这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保存原样另外注明的方式比迳改的方式要谨慎合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