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国宾
近八年来,你有没有读到过一篇《异端的权利》式的文化诗学批评?你可能只是看到了太多的“红袖添香夜读书”式的学术小品,或者“拔剑四顾心茫然”式的学术随笔。徐友渔先生的说法真是很有趣,九十年代的思想者和学者都表现为职业和扮相,却并不追求思想成果和学术产品的原创。
这个正在崛起的世俗社会的英雄正是丁聪漫画里的那些人物,平面时代里显著的文化扩张似乎并未包括学术的扩张。在学界,交流对话和倾听像是一场可有可无的仪式,学界的凝聚再也无法依赖于一种共同的神话力量——那些一个世纪以来导引我们呼啸着前进的“巨型话语”——启蒙、拯救或乌托邦许诺。学界的话语意志在今天遭遇了渐次繁复、无穷奔涌的新兴消费社会的冷落,传统权威社会利用宗教性道德性独白对“私人的、心理的、诗学的”内在本质的压迫虐待,曾经形成过对峙的紧张关系,但在转型的今天,这个施虐者被置换为一个以消费为主的进行中心化价值体系构造的庞大怪物,这个怪物充满生气勃勃的气质,这个叫做“物质霸权主义”的怪物,崩解了传统的精英序列和等级制,建筑起这座专营精神休闲产品的超市。
置身于这个超市中有时真是很烦躁,我们是不是有理由在世纪前夜看到一些更沉静的篇章,它们关涉着一些真正切中了时代文化要害的价值命题。譬如正在汇集着给人们思想造成现实压力的各方面的伦理难题(规范有没有权利去塑造人的生活?),尖锐的、蕴含了重大冲突的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学术裂变怎么描述?一个诗人应该具备怎样的与其使命相称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深度?近五十年来称得上是瑰奇(诡奇?)的惊人岁月里一个学者的学术生涯的启示与回响……,假如这些问题聚汇在一本书里,对我们今天的精神关怀者们是怎样的轰击?
这本《学术思想评论》自称希望代表一种健康清醒的文化行为,一种有实际意义的文化操作。在一个小品文流行的时代,我在前所未有的精神混乱和对心灵解析的渴望中被此书迷住了,深深着迷!
当然,它的封面设计也精彩得像一幅收藏品,我从中读出了“道术已为天下裂”。
(《学术思想评论》,赵汀阳、贺照田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2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