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义华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牙病防治意识逐步得到加强。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牙病防治误区,仍在困绕着人们。本文仅就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加以剖析,以帮助人们改变观念,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牙痛不算病”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叫做“牙痛不算病,痛起来要人命”。这句话正是人们缺乏口腔保健意识的真实写照。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城市中有大约20%的人、农村中有半数的人不刷牙。万元户都没有一把牙刷,并不是个别现象。刷牙的人中,还有许多人刷牙次数、方法和牙刷、牙膏的选择等都不符合要求。这种口腔保健意识上的落伍,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的。可见,口腔保健的宣传普及工作是何等的重要和艰巨。
即使知道牙痛去医院求医,可在牙痛之前绝少有人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保健检查。人们往往错误地把牙痛当作判断牙病的唯一标志。其实有许多牙病早期是不伴有疼痛的,只有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或是继发其他牙病时方伴有疼痛。在疼痛发生前,这些牙病又确实每时每刻都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如不加以保健和防治,等到发生疼痛再求医,往往为时已晚。结果不仅增加了痛苦,浪费了钱财,而且给治疗带来了难度。因此,要增强全民的口腔保健意识,走出“牙痛不是病”的误区,真正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到口腔医院接受口腔保健检查,定期进行洁齿治疗。
误区之二:“乳牙反正要换,无关紧要”
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乳牙反正要换,有点毛病无关紧要。我们知道人生共有两副牙,即乳牙和恒牙。儿童一般6岁左右乳牙开始脱落,同时恒牙萌出,至12岁时乳牙全部被恒牙所代替。由于乳牙最终都将被恒牙所取代。故而人们总认为乳牙无关紧要,往往忽视对乳牙疾病的防治。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乳牙比恒牙更重要。乳牙是“造楼的地基”,乳牙的咀嚼能促进面部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发育。如儿童咀嚼功能降低,自然会影响颌面部肌肉和颌骨的发育,影响脸形。颌骨发育不良还会影响恒牙萌出的位置,造成恒牙错(牙合)。此外,儿童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好坏,直接影响生长发育和健康。因此,要强化对乳牙的保健意识,要重视儿童乳牙疾病的防治,要教育孩子坚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采用小儿保健牙刷,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以防止龋齿的发生。一旦发生龋齿及时到医院诊治。如乳牙迟迟不脱落,常常使恒牙不能于正常位置萌出,形成双层牙。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拔除滞留的乳牙。在乳牙松动即将脱落时,儿童常习惯用舌头舔松动的牙齿,家长要给予纠正,防止前牙外突或上下牙不能咬合。
误区之三:“镶牙为了美”
很少有人在缺失一颗牙时即行镶牙,人们常常要等到几颗牙齿缺失或是影响美观时,方想到镶牙。还有一些人根本就不知道缺失一颗牙也能镶牙,他们往往认为要等到全部上牙或全部下牙、甚至全口牙全部脱落光方能镶牙。他们不知道镶牙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为了恢复牙齿的咀嚼功能;他们更不知道牙齿缺失不及时修复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牙齿脱落常见于下列几种情况,一是牙齿因病自行脱落;二是外伤引起牙齿脱落;三是因严重龋齿或外伤牙体折断后拔除残根所致。一般以牙齿脱落或拔除残根后两个月左右修复为宜。一个月内因齿槽骨未愈合,不宜修复治疗。而长时间不进行修复治疗,脱落牙两侧的健康牙齿逐渐向空隙处倾斜,导致牙齿排列不齐、稀疏,进而影响咀嚼功能,并给镶牙带来困难。即使是修复治疗后,其功能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此外,由于患侧牙齿未及时修复,长期使用健侧牙齿咀嚼,导致健侧肌肉丰满,而患侧肌肉萎缩,使面部不对称,影响美观,甚至会导致颞颌关节病变。如牙齿缺失过多,咀嚼功能显著下降,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因此,人们的牙齿一旦脱落缺失,要及时进行修复治疗,以免因小失大。造成不良后果。
误区之四:“老掉牙是正常现象”
长期以来,人们把“老掉牙”看成是一种自然规律,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患了牙病从不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总认为自己的牙齿该掉了,听之任之,结果常常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一个个原本不该失落的牙齿过早地失落,自己还心安理得。其实老年人掉牙并非必然,只要及时预防和治疗牙病,古稀老人同样可以拥有一口健康的牙齿。
人到老年,牙龈组织和牙槽骨逐渐萎缩,牙根要暴露得长一些,牙齿的咬(牙合)面也有磨损,因而易患牙病。正是牙病引起了牙齿的脱落。但牙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是要抓住治疗时机。
龋齿是老年人掉牙的一个主要原因。老年人往往不大重视对龋齿的防治。待到不得不去医院诊治时,往往为时已晚,只好一拔了之。牙周病也是老年人失牙的重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龈逐渐萎缩,起初开始感到牙齿变长了。以后牙齿变得松动。如果有了细菌感染就会化脓,出现剧烈疼痛,导致牙齿脱落。
为充分发挥牙齿的咀嚼功能,以利于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老年人一定要走出“老掉牙”的误区,增强自我保健意识。龋齿要及时修补,牙周病要早防早治,牙齿一旦缺失更应及时镶牙。只有这样方能有利于牙齿的保健和整体的健康,做到人老齿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