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平
水流清澈,阳光普照着清洁的城市,海水洗净了海岸,作物在无污染的耕地上成熟。这些都是能够实现的。
——《只有一个地球》
在偌大的北京城,常仲明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小人物常仲明喜欢那些野生的小动物。有一件事足以说明这种喜欢的痴迷程度:他与女朋友的第一次约会,地点就选在动物园。这大概也是一种缘分。
这些年里,滥伐森林、植被遭毁、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环境严重恶化的事情是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也就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流离失所,生存维艰;有些动物甚至已经濒于灭绝的边缘。类似的报道听多了,看多了,常仲明开始意识到,要保护好野生动物,首先应该保护好大自然,保护好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自然环境。
个人创办一座自然保护区的想法,由此而生。
为了寻找一处适宜创办保护区的地方,常仲明每到周末都要骑车到北京的郊区,考察那些游人鲜至的山山岭岭。其间,登高爬低、翻山越岭的种种艰辛可想而知。终于,在昌平县的流村乡,他相中了一处荒僻的山谷。这里,北高南低,中间平坦,北端有“干龙潭”,可作天然屏障。最南端双峰对峙,窄处只有数十米,只要将其一封闭,就是一座条件极为优越的动物自然保护区了。
东挪西借,八方求援,常仲明筹集到了办保护区所需的8万块钱。1995年4月,他在合同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将个人租赁这片荒山70年。
接下来的工作是艰难而漫长的。他要在保护区内挖3个盆状蓄水池,将终年长流的山泉引进来;在可耕种的山地上,他要种上玉米和高梁,让野生动物们食用;在保护区最南端,他还要建一道封闭型土坝,使他的保护区真正成为不受任何干扰的世外乐园。
最初的日子里,这些工作便成了常仲明亟待完成的当务之急。其实,那时他最该做的倒是先给自己造一个稍稍舒适点的窝。他住的两间小土屋是以前养蜂人留下的,破烂,简陋,连遮风挡雨都成问题。风雨之夜,劳累了一天的常仲明,根本就无法在山里阴冷的空气中安然入睡。在土炕上冻得哆哆嗦嗦、辗转反侧之际,他就会一个劲在心里嘀咕:是得赶紧修修这破窝呢!可到了第二天,他似乎就又忘记了夜间所受的苦楚,抓起铁锹,挖池筑坝去了。
其时,常仲明是建国饭店销售部的经理助理,后来又做客户经理,真正属于保护区的时间,只有周末和周日。周末,他骑车赶往保护区;周一,再骑车回城里上班。城里离保护区60多公里,还有一半是山道,单程需要3个半小时。这对他的肉体和精神都是一种严酷的考验。饭店销售部的工作是紧张、高速的,忙碌了一个星期,他最需要的就是充分休息,是美美地睡上一觉。但他却不能往床上躺,他生怕一躺下就会连起床的气力都没有了。有时正骑着车,尤其是正在坎坷难行的崎岖山道上奋力蹬车时,他突然就会有一种力尽不支的疲乏感,袭遍全身,双腿似乎再也聚不起一丝力气去蹬车了。这种情形在他身上已多次发生,每次,他都是咬着牙,才硬挺了过来。
那一次,他骑车到清河附近,在一处拐弯口,被一辆逆行的机动车撞翻在地,左臂肿起老高。他拒绝了肇事者拉他去医院的要求,用一只手扶把,骑完了剩下的几十公里路。他心里惦记着尚未完工的土坝,他的保护区的门户。那次,他是手脚并用着,为土坝拍上了最后一锹土。
最初的计划完成之后,占地300亩的保护区已有了点大模样。常仲明开始挖坑栽树。当地的山民告诉他,他拥有的这片荒山在50年代曾树木繁茂,是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林子里,活动着大量的山鸡、野兔和成群的斑羚,狼和狐狸也是时常出没。但是到了80年代,树木被大量砍伐,野生动物无处藏身,到处又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原先树木成林、野生动物随处可见的情形遂成昨日景观,不复再现。常仲明心中大恸,决心用自己的双手,为这片荒山重披一身绿装。挖坑、栽苗、浇水,山上山下,他终日辛勤忙碌的身影,遂成为一道永不会消失的风景。
常仲明乐在其中。他告诉记者,他在山上时常常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天是那么蓝,蓝得让人心醉。山风清凉而纯净,远比城里人使的电扇、空调什么的,来得爽气、怡人多了。每次捧起清亮的山泉,他就会想起城里3元钱一瓶的矿泉水。“山泉比矿泉水不知要强似多少倍,可我几乎每天都用泉水洗澡。有时我都觉得我是不是有点太奢侈了。”常仲明不无自得。
应该承认,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是人所共所的不争事实;对此,捶胸顿足者有之,慷慨激昂、滔滔不绝者有之,但却少有人将一腔优忿化作具体的行动,真正去为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奉献上一己之力。常仲明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他将对于环保的忧患意识变成了切实的行动。他由此成为中国个人创办自然保护区的第一人。
顺理成章,常仲明也就成了人们心中值得效法和敬仰的人物。当他的事迹见诸报端,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来信就飞到他的案头。给他写信的有战士、教师、大学生、退休工人,他们盛赞他的义举,纷纷表示要不计任何报酬,加入到他的环保事业中去。
现在,已经有4个志愿者在常仲明的保护区内工作。“只能要这几个了,再多,我就无法解决他们的食宿问题。”常仲明说。但对那上千名给他写信、打电话,志愿为他的保护区工作的人,他心存感激。他觉得他的工作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认同,这使他欣慰不已。也因此,当前林业部副部长董智勇同志建议他将保护区起名叫“常仲明自然保护区”时,他没有接受老部长的提议。“环保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业,而是千千万万人共同的事业,常仲明说。他将保护区命名为“自然之子自然保护区”。
1996年9月18日,对于常仲明来说,是一个令他无比振奋的日子。中影实业公司与他联系,准备将公司所属、位于顺义境内的5000亩荒山交给他来经管。5000亩,与他现在的300亩相比,面积大上十多倍,足够他大干上一番了。而且,顺义离昌平不远,来往也方便,将来,两个保护区若能连接起来,那该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啊!
常仲明心驰神往,那幅蓝图如一道梦中的彩虹,长久地悬挂在他面前。他雄心勃勃;他要使梦想成真。
“水流清澈,阳光普照着清洁的城市,海水洗净了海岸,作物在无污染的耕地上成熟。这些都是能够实现的。”——这是曾风靡世界的《只有一个地球》里的一段话。如果说作者的描绘并非过于乐观的话,那只是因为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活跃着一大批像常仲明那样以保护自然为己任的环保志士。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有他们在,我们的地球,终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清新如洗的星球。那醉人的美好的绿色,终将覆盖我们生活的每一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