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华 刘国强
一些国际权威性机构和人士称:只要你了解了中国的统计方法制度,你就会觉得其所公布统计数据是基本符合实际的。
统计公报是一个国家反映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报告。1995年的统计公报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发布。它向人们展示了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透过各类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国家的变化,看到前进中的不足。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统计有这样那样的认识,不清楚那众多的数据从何而来,有的甚至对统计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产生怀疑。为此,有必要对统计公报的有关情况作些说明。
统计公报数据是如何取得的
统计数据的取得不是轻而易举之事,更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经过全国200多万统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才取得的。可靠的统计数据来自于可靠的统计渠道、科学的统计方法、先进的计算手段以及严肃的法制。
从统计数据来源的渠道看,我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统计系统,县以上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大部分乡镇政府也建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主要统计的是工业、农业、投资、人口和劳动工资、人民生活、物
价以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等项目;另一种是部门统计机构,我国的各行业主管部门都建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主要统计的是财政、金融、外贸、科技、环境保护和其他一些部门的专门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的统计渠道是最完整的,数据来源也是最可靠的。
从统计方法看,我国目前主要采取三种,一种是全面调查方法(包括周期性的普查),即各单位都按报表制度规定,向基层统计机构报送数据,并由各级统计机构逐级审核、汇总并上报。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有所缩小,但在一些领域目前仍然是主要的方法,其范围包括工业、投资、贸易、劳动工资以及财政、金融等一些部门的统计数据。其优点是统计全面,消除了系统误差,而且可以满足分层管理的需要,但也具有耗费大、容易受人为干扰的缺点。第二种是抽样调查,这是大部分国家通用的主要方法,其方法是抽选一部分样本单位进行调查,以反映总体情况,要求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进行抽样,保证样本单位的代表性。这种方法的运用不断扩大,目前主要用于农业、人民生活、物价、人口等方面的统计。其优点是耗费较小、受人为干扰少,工作可以做得细致扎实,调查误差可控制,而且有一套成熟、科学的方法。如粮食产量统计,对全国2000多个县按产量进行排队,随机抽选800多个县,在县内以同样办法又抽选一部分村,在村内又以同样的办法抽选一部分耕地,最后调查人员参与收获并对面积和产量进行实地测量和称重,再上报汇总。再如物价统计,全国共抽选了550个市县作为经常性的物价调查点,包括3万个调查企业、商店、300万居民家庭,共拥有8800多人的专业队伍和近2万名兼职调查员。基层调查员定期到各种各类市场采价,然后按约定时间报送国家统计局,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总的物价指数。此类调查对商品的数量和种类都有严格的要求,以保证其充分代表人们的消费内容,如统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市所选商品352个,县城所选商品404个。第三种方法是统计核算,即对一些无法从以上两种方法直接取得的总量指标资料,采用科学的核算方法将各相关的单个指标按其对应的平衡关系或逻辑关系进行“组装”,犹如一部汽车,它是由众多的经过严格筛选的合格零部件组装而成,不合格的零部件则被淘汰或退回再加工。如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它是通过生产指标的核算、投资与消费的核算、进出口的核算、库存的核算等最终取得,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不能完成整个核算过程,就必须重新核查审定。与此相配套的还有国际收支、资金流量、资产负债等数据的核算。目前中国的统计核算已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在方法上是科学的。其优点是体系完整、反映情况全面准确、便于逻辑审核,同时通过核算还可以理顺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检验各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保障统计工作质量。总的来看,这几种方法都是科学的,既考虑了国际的通行规则,又兼顾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使用的效果也比较好,使统计结果既能反映经济运行的规律,也能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
从计算手段看,目前国家统计系统已彻底改变了过去手工劳动为主的落后方式,而是通过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来从事统计活动,确保了统计的及时、方便、准确。
为了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国家统计局每年都要开展统计数据评估活动,采用专家分析、抽查等多种方法,对一些关键统计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和核实,剔除虚假因素,挤掉“水分”。同时,建立健全统计法律法规,不断加大《统计法》的执行力度,进行统计法制检查,对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对虚假的数据进行坚决改正。如1994年全国工业统计,根据抽查和科学核算,按照统计法规,对价格虚增和人为多报等因素形成“水分”的7000多亿元总产值作了剔除,确保了工业统计的准确性。
统计公报中的所有数据正是通过这些可靠的统计渠道、科学的统计方法、先进的计算手段以及严肃的法制得出来的。
需要指出的是,统计活动不是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开展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撞击,因而在一些地方或单位,某些统计数据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差是难免的,但作为全国的统计数据,由于通过多种手段的评估核查,已将这些误差基本消除,从整体上讲,我国的统计数据是可信的,是反映了客观经济社会的变动规律的。正如一些国际权威性机构和人士所言:“只要你了解了中国的统计方法制度,你就会觉得其所公布的统计数据是基本符合实际的”。
人们为什么会对统计公报数据将信将疑
统计公报发布后,有些统计数据与人们的感受不同,特别是一些人对公布的物价涨幅和经济增长速度不以为然。我们认为,产生疑问和不同感受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统计科学认识不足,统计意识较为薄弱,往往以主观想当然代替统计的科学性,以至对一些统计数据的概念理解不够,再加上在多种利益并存格局下,受不同的利益驱使,对客观现象难免有不同的感受,这也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固有的矛盾。
为什么物价涨幅没有人们感觉的那样高?一是总体与局部的差异。公报公布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它代表的是物价平均上涨幅度,既包括一些物价涨幅较高的商品,如粮食、肉禽及其制品等,也包括一些物价涨幅不高的商品,如家用电器、交通用具等。普通人对物价的感受主要集中在以食品为主的日常消费品上,因为这些商品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而且天天都要打交道,因此,给人们的感受最深。而这些商品的物价涨幅是较高的,这就给人们一种国家公布的物价涨幅低于实际水平的感觉。如1995年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的涨幅为14.8%,大大低于粮食消费价格上涨36.8%、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6.4%和鲜菜价格上涨27.6%的水平。二是时间上的差异。人们对物价的比较往往是与人们感觉最近的某个时点,或与前几年
物价水平相对较低的时候相比的,而公报上的物价涨幅则是与上一年的水平相比的,这也造成了公报数据与人们感觉的差距。三是空间上的差异。公报公布的统计数据反映的是全国变动情况,而人们的感受往往是自己所处的地区的情况。我国是一个地区差异很大的国家,往往不同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如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东中西部之间,情况都可能不同,但全国情况反映的是平均水平,已将这些差异消除了,这也容易使人们在认识全国情况时产生误区。四是相对数与绝对数的差异。物价涨幅反映的是一定时期物价总水平与基期相比的相对变动程度,其幅度高低不仅受价格水平的影响,更与基期水平有关。而人们日常生活中感受的往往是价格的绝对水平高低,一件商品值多少钱,钱多则物价高,钱少则物价低。这种感受当然是千差万别的。
为什么经济增长较快而一部分企业经营的困难却越来越大?一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地域上看是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较慢,中、西部的企业感到困难较大。据测算,近几年全国经济增量中,东部地区所占比重在六成左右。从企业的经济类型看,发展较快的主要是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国有企业因为体制不顺和负担较重等原因发展较慢,国有企业由于规模较大、就业人员较多,受影响也较大,使人们对企业经营困难的感受也较深。近几年工业经济增量中,非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在七成以上。二是因为在统计上经济增长速度是以不同时期的生产总值即增加值来衡量的,主要反映企业的生产结果,对企业的效益水平反映不是那么直接,而人们对企业经营是否困难的判断主要是看其效益如何,这也是人们对经济发展快而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大的矛盾难以理解的原因。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生产成果能否在市场上实现价值,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很大。生产的成果如果压在仓库,在计算生产成果时已包括,但其很难有什么经济效益,结果出现生产指标可以,效益指标就不行的状况,这在经济调整时期或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变动时尤其容易产生。与此同时,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资金相互拖欠现象,也容易放大生产与效益之间的差异,形成人们感觉的不同。当然,在技术水平、生产工艺不断提高更新的条件下,产品更新换代过程加快,一些新的产品由于价格因素,也可能出现生产总值高估情形,这在世界上至今也还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国家统计局对此正在抓紧调查研究,以找到解决新产品不易统计的对策。
责任编辑彭明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