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两难

1996-08-28 03:47夏骏
中国青年 1996年11期
关键词:两难淮河污水

夏骏

全长1千公里的淮河没有自己直接的入海口,她的滔滔流水最后注入洪泽湖。洪泽湖与长江相连,在某种意义上,淮河是借江入海。在辽阔的中国内陆,淮河摆动于长江和黄河之间,淮河的许多支流与长江、黄河的一些支流并行相邻,所以只要严格区分每一条支流的最终流向,我们就能确定它属于哪一条河。其实,过去在我们印象中的那些属于黄河或长江流域的史册人物,有相当一部分原来是淮河的儿女,例如孔子、孟子、庄子、老子,还有司马光、曹操、朱元璋等。

地理意义上的淮河是一条上下游落差不大的河,现代的淮河治理选择了分段建闸拦水控水的治理方式,淮河流域那些大大小小的水闸是新中国大河治理史上的一座座丰碑,曾经“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淮河在这些闸门的调度下获得了成功的疏导。然而,上一代治淮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些分闸拦水的河段后来因为过量的工业污水排放引发了另一种严重的后果。

淮河面临着太多的两难,从最表层的意义上看,面对污水是否开闸和何时开闸便有几重难处。相对少雨的季节,那些关闸截留在河道中的河水是两岸灌溉的水源,开闸放水便意味着干旱;而关闸留水则因那些夜以继日流入的污水蓄积导致污染程度越来越重,以至于死水发酵,臭气扩散,到了河南的槐店闸和安徽的颖上闸,你会深刻地理解“臭气熏天”的真切意义。那些不断蒸发和挥发的臭气熏死了两岸的树,熏得铜器表面成为黑锈色。一旦进入雨季,从全流域格局来看,开闸、关闸依然两难,

因为开闸就意味着滚滚污水顺流而下,有时一次污水下泻居然能在宽阔的淮河干流形成几十公里长的污水段。这些污水逐渐向下游蠕动,沿途不但鱼虾一扫光,而且人畜饮用水源丧失;而雨季不开闸就意味着上游会发生水灾,况且任何水闸都有其容载的限度。

发展与污染,对于淮河流域的许多地方来说几乎有着阶段必然性的两难。那些严重缺乏技术、人才和更多资源的乡村,用麦草、稻草造纸是他们除了出门卖劳力打工之外最可行的获利的工业经济途径,因为其他工商业所需要的最初原始积累对于大多数依然贫穷的农民是难以实行或者过于遥远的事情。即使是那个已经构成相当规模的莲花味精厂,也只是一家依托当地粮食资源的酿造企业,用它的负责人的话说:“我们这个农业区刚刚尝到一点工业化的甜头却又面临了巨大的污染压力。”而仅这一家企业便让其邻县数以百万计的人吃够了直接的苦头,且不说那些中下游数以千万计共同受害的人们。

对于淮河的污染治理,下一步的两难似乎将更为深重复杂。那些大中型的造纸厂和酿造企业面临更艰难的抉择。如果选择有效达标治理,那么这两大产业污水治理成本极高,这些企业何以筹措巨资保证治污效果?如果以少投入来应付,到期达不到排放指标,企业依法关闭,成千上万的职工失业又会加重地方压力。

淮河的两难是相对贫困地区渴求发展面临的两难,当这些地区将其他资源优越的地区视为自己现实追赶对象的时候,悲剧便容易发生。不同的自然资源、不同的经济基础以及许多不同的发展因素注定了发展速度的差异。对于相对贫困的地区而言,发展的可持续性与高速度本来就是一对天然的矛盾,这些地区的人们下一步要紧的恐怕是应该清醒地弄清自己脚下的可能和不可能,认清不可能是为了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属于自己的那一种可能。这比头脑发热在本来不可能的路上冲出老远之后才发现前临大川后乏退路要明智得多。可持续发展是清醒的选择,发展速度和总量的差异也是这个时代的正常现象。前瞻性目光是决策者必备的素质,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有可能做到对现实负责,对子孙负责。

走出两难需要更多的人形成明智的共识,走出两难的路就在淮河人自己的脚下。

责任编辑:黄艾禾

猜你喜欢
两难淮河污水
处理污水
生活污水去哪儿了
淮河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两难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污水的自述
污水罐坍塌
两难的选择
煤价上下两难四季度或维持窄幅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