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副养主 走向明天

1994-03-31 09:16褚永元
清明 1994年5期
关键词:工程队红光交通

吴 伟 褚永元

1995年,当您驱车沿着刚竣工的内环线高架公路行驶,途经交通路中山北路时,将会看到一幢集商、娱、办公、住于一体、镶嵌着深蓝色玻璃幕墙的24层综合高楼。这幢高楼的崛起,对于今日上海来说,是太过平常了,然而在她的背后却记载着一个三产企业几年来通过苦心经营,终于离开襁褓,走上蓬勃发展之路的经历,那又是多么不平常啊!

交通路1565号紧邻中山北路,是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下属三产企业——交通工贸公司的注册和办公地。目前,该公司拥有职工257名,其中240名是从公司退下来的富余人员,占上海第二市政工程公司总人数的近10%。在上海,该公司与外单位合作经营的“英达无线电厂”效益颇佳,开办的“井点设备厂”产品销往全国近10个大中城市,组建的市政工程队年年参与上海的重点实事工程建设,另外,还开设了综合经营门市部、餐厅等一些小型服务部;在汕头经济特区,她与法国一企业合作共计投资2000万元港币成立了“锦绣园地下工程有限公司”。1992年,交通工贸公司创利30多万元,人均收入突破了6000元大关。

可谁又能想到,几年前,该公司是从一片杂草环绕的破旧工棚里白手起家,开始迈上她那艰难的成长之路的。

夏成云,交通工贸公司经理,他因脸膛红润而被人称为“红光”。1988年底,他提着一个网兜来到交通路。当望见满目破棚荒草,“红光”有些后悔自己的决定了。作为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下属工程队的一个负责人,他原本有着一个稳定的职位和宽裕的收入,然而,他不甘心每天守着铁饭碗在单位里“混”,他祈盼能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渴望走出原有环境的桎梏,到风险四伏的市场上去弄潮、去冲浪。此时,适逢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作为市建委系统第一家实行公开招聘承包的企业,开始转换经营机制。由于大量农村廉价劳动力涌入市政建设市场,使得市政企业内劳动力过剩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集聚在企业内部,不仅增加企业的负担,而且,容易形成内耗,产生相当严重的负效应,阻碍了企业发展。因此,市政二公司不得不尝试发展第三产业,以寻求占企业总人数20%以上的富余人员的出路。这就为“红光”大显身手提供了机会。他主动要求去三产企业,负责组建和承包交通路综合经营部。可那时,面临着的却是要资金,没有;要人,给他10多个人中,70%以上是老弱病残的富余人员,而且大都是女工,还有一些违纪人员。唯有一小块荒草地等待着他去开拓。一切比原先设想的更糟:原先较多考虑的是如何去经营,如何去开拓;原先为的只是拓展视野,为一个事业去探求、去拼搏。而现在,一切都得从头开始,需要去创业,而不是经营一个现成的事业。这对初涉市场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站在市场这一“海洋”的边缘,“红光”没了退路,他不能退,也不想退。男子汉大丈夫何惧风浪乎?夏成云红红的脸上毫无表情。毕竟这是新的事业的开端,他提了提手中的行李,抬腿踏入了工棚。从此,“红光”和交通路成了此地的代名词。

要从身无分文变为腰缠万贯,起步的那段时间是最漫长、艰辛和困苦的。

1989年,夏成云在交通路先后开办了百货和建材门市部,经营二角、一元的生意,赚的是几分、几角的利润。外人称之为摆起了葱姜摊头。另外,他又与外单位合作开办了“辉煌织袜厂”。面对着经过动员才来交通路的老、弱、病、残的富余人员,“红光”热情关怀,花费大量的时间鼓励他们,照顾他们。职工家里有困难,他就带头捐款。有一位女工家里装煤气急需2000元钱,“红光”主动把自己的钱借给她。职工对安排的工作不满意,他就让他们自己在单位里选择工作,若不适应就另外安排,直到相对适宜为止。他选拔职工中文化素质较好的,送出去进行财务等方面的培训。这样一来,富余人员在交通路便成了“骨干”。在单位里,“红光”整日都把精力耗费在经营部繁杂琐事之中。忙忙碌碌,然而进展无多。1989年,市场严重不景气的阴影笼罩着大批商业和生产企业,也同样使得这一刚刚起步的三产企业面临夭折的危险。“红光”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在家中,妻子一个人忙里忙外,还需照管10岁儿子的学习,实在有点力不从心,于是想劝“红光”:在“三产”,人又累,赚钱又不多,何苦呀!然而,见到丈夫疲惫但坚定的身影,她却忍住了。她认了!有个愿为事业倾注满腔热忱的丈夫,她也不多苛求了。

第一年,交通路的情况还算过得去。织袜厂为交通路增加了1万元的利润,而经营部刚好能维持。“红光”这儿发展到了50余人。

1990年5月3日,“红光”领到了第一张执照,他真正成了“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交通综合经营部”的法人代表,拥有固定资产10万元。这对于交通路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红光”意识到如果局限于这个三产企业的现有规模,那就很难找到迅速发展的捷径。于是,他调转了头,把眼光投向上海日渐高涨的市政建设市场。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市开发和建设的时间滞后了10多年。而今,上海市府振兴申城经济的号角已然吹响,作为城市发展的序幕,城市的开发和建设也必将成为上海近10年,乃至20—30年的主要投资方向。再加上市政建设方面欠帐过多,每年几十亿元的基建投资不算过分。若能抓住机遇从中分得一杯羹,“交通”定能有所积累和发展。“红光”准备抓住机遇,重操旧业,成立市政施工作业队。他打算曲线救“国”,等有了钱再来发展自己的事业。于是“红光”从原来工程队里请来了几个老搭档,开始跻身于实事重点工程建设的行列之中。他也只有这条路可走了。

1991年初,交通工程队承建的第一个工程便是吴淞路一期工程配套的穿越外白渡桥南引桥800顶管。这是一个典型的“骨头生活”,工作量仅几十万,风险却极大,既要保证上海南北走廊咽喉要道的通畅,又要保证地下密密麻麻的各类公用管线安全。这一市政一级企业不愿承接的配套工程,“红光”却毫不犹豫地承接了过来。他深深地知道,施工队要在上海市政建设市场上站稳脚跟,就要有敢打苦仗、硬仗、难仗的勇气,这样,才有可能创出信誉,提高企业知名度。于是,“红光”从公司借来了日本进口的掘进设备,请来了经验丰富的顶管作业队员参与施工。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和日夜奋战,终于啃下了这块骨头,得到了有关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市政局吴念祖副局长拍着“红光”的肩笑道:今后多搞搞千万元的大工程,别在交通路卖“葱姜”——搞小卖部了。红光笑而无言,他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确实要多搞工程,搞大工程。然而,工程队并非长久之计,因为市政行业的繁荣终要过去。他红光不打算一

直在这一行业与众多专业队伍争饭吃。当然,他也不愿意守着葱姜摊。他迟早要调回头去搞实业,搞金融、旅游、咨询等真正的高档的“三产”,因为从总体看,我国的第三产业还很落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十分低,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60%,有的甚至更高;中等收入国家中第三产业占30一50%,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309,6以下。而我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92年为28.6%,为解放至今的历史最高水平。所以,三产企业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而工程队必将变成“交通”的副业。

1991年,交通路还从公司接管了“井点厂”和“英达无线电厂”。工程队不仅自己有了发展,还带动了建材门市部经济效益的提高。织袜厂不仅解决了19名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三年还累计创利14万元。在原破旧工棚的地方,交通人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二层办公楼。整个“交通”消化富余人员达200人。公司为此从“交通”1991年的利润中提取了1500元,一次性奖励。“红光”。

从1992年至今,对于交通路来说,是迎来了春天,“红光”真正到了可以施展身手的时候了。他的老上级周荣嘉也来到“交通”任党支部书记,给他开展工作以有力的支持。“红光”自己也已成了中共预备党员。至此,“交通”的实力也大大地增加了。拥有10多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经济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而且还培养了一批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与此同时,公司内外还有许多人争着要到。“红光”那里去!

世界上大凡成功的企业,都会根据市场的变化方向,不断地调整其经营策略和产业结构,以基本适应和影响其所处的环境和相关的市场,从而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提高盈利。

“红光”苦了三年,尝到了“卖葱姜”的辛劳,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启迪。他决心与“葱姜摊”决裂——要么不干,要干就得大干一场。他也真的卷起了袖子,不!是扣好了袖口、领口,戴起了领带,准备大干一番了。首先,交通路拟成立“交通工贸公司”,实业和商业并举,互相促进,以形成良性循环。他先从交通路办公基地开刀,找了上海最正宗的一家设计单位为他设计高22层的新办公大楼,同时,着手解决了这块地皮上几户居民的动迁房源。没有建房资金,就设法寻找合作伙伴联合投资建楼。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与上海新联纺进出口公司达成协议,由对方出资建楼,建成后两家各使用一半。“交通”对自己的一半已有了一个较详细的打算。总体上,准备使之成为集食、住、办公、娱乐、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具体将开设一家上海一流的夜总会,搞几个金融、咨询、旅游等方面的合资企业。“红光”深深知道,只有起点较高的企业,才能多盈利,才能从市场上分得一块较大的蛋糕。目前,建楼方案已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批。他们的方案是类似方案中最完整的,施工的准备工作也已基本就绪。对于下属英达无线电厂和井点设备厂,发展的方案也已经确定。英达厂因效益持续稳定地增长,现在已开始在该厂所在地进行征地扩建的准备工作;井点设备厂由于聘请了有关专家对产品进行更新改造,井点降水设备的性能、安全性、外观都有明显的提高,运行相当可靠,很快打开了市场销路,利润直线上升,产品销往北京、杭州、无锡、深圳、广州、湖北等地,还在无锡和杭州建立了松散型的联营体。在汕头经济特区,“红光”他们与法国企业合作共计投资2000万港币,成立了“锦绣园地下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地下工程施工、井点降水设备和注浆设备的生产等业务,部分产品还返销海外。通过合资,不仅提高了企业实力,还为打开汕头经济特区和国外市场提供了前提条件。交通工程队组建至今一帆风顺,先后承建了市府1992年2号工程吴淞路二期电缆配套工程、杨浦区福禄街排水工程及江苏路拓宽改建工程(华山路——延安路段)等一些重点工程。其中吴淞路电缆铺设工程是为改善虹口、黄浦、闸北三个区的供电网络而实施的,时间紧、要求高,然而“交通”还是如期优质地完成了。福禄街工程是为解决杨浦区地区长期以来排水设施跟不上市政发展需要,雨天时常积水而实施的一项实事工程。施工方案包括铺设一条穿越平凉路的雨水管道和在厂区、街坊密集区内铺设排水设施。由于稍有疏忽,便会造成平凉路交通中断或居民、厂家的旧房、围墙倒蹋,许多大施工单位都不愿承接这一工程。交通工程队知难而上,运用注浆、TLM顶管等先进技术,已于1993年5月底顺利完成了这一工程。江苏路拓宽工程是市府今年的实事工程,交通工程队由于是江苏路全线施工速度最快的队伍,受到了夏克强副市长的好评,还被建设单位指定参加“京、津、沪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竞赛”,并获得了优胜红旗。

现在,交通路已成为一个年创利税逾百万元的企业,要求去那儿工作的上有高级管理人员,下有普通技术员和一般职工。去三产企业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以往那种听到去三产就怕的情况在上海市政二公司已经成了历史。

1992年7月,上海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交通工贸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金为80万元。交通路实际上已非公司原本构想的“三产”了,消化富余人员已成为红光“三产”中的“三产”。“红光”也因此变得“野心勃勃”,他更受到中央关于“在今后五年内,我国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要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的指示精神的鼓舞,打算五年后更上一个台阶,力争能具备以副养主的能力,反过来帮助公司转换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以新的姿态迈向21世纪。

几年来,“交通”从市场的风雨中走了出来,并从单一地解决富余人员出路走向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日前,夏成云——“红光”将他们那一辆日产蓝鸟豪华轿车让给了公司。他们不是不喜欢“蓝鸟”,而是祈盼着“交通”能像蓝鸟一样展翅腾飞,因为事业的腾飞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蓝鸟”、“宝石捷”、“劳斯莱斯”……

不久,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交通路上那幢深蓝的高楼便会在朝霞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展示着一个三产企业辉煌的明天,它如同一颗蓝色的宝石,镶嵌在日见繁盛的上海大地上。

责任编辑邑贝

猜你喜欢
工程队红光交通
发红光的蔬菜
穿越时空的工程队
先锋引领致富路
——记嘉荫县红光乡燎原村党支部
繁忙的交通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临时工棚里的年味
小小交通劝导员
机器人工程队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工程队建设及优化研究
两种红光铱配合物的合成和电致发光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