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互动

1994-01-01 09:26彭宪成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4年10期
关键词:灰心蜘蛛网心扉

彭宪成

这件事发生在我童年居住的村子里,邻村的一位妇人死了,丈夫是个酒鬼照顾不了她遗留的几个子女,于是我村中的一位寡妇领养了其中的一个男孩。她既贫穷又没念过书,但她有爱心和耐力抚育那个畏缩乖僻的孩子,使他几乎在这一夜之间开始变化、成长、开朗。唯有一件事阻碍了他的发展:因为他是外地来的,我们不愿和他玩。

一天,他的养母见我们玩得高高兴兴,可他却被冷落在一旁哭泣。她打发他进屋里去,然后转身向我们吼道:“不能这样!这对孩子的前途影响太大了,每次我领他前进一寸,你们这些孩子便推他退回一尺。难道你们不要他活?”

事隔多年,记忆犹新。那是我第一次领悟人生深奥而沉重的一课;人能滋润人,也能摧残人。我们可以相互扶持勇往直前,或彼此排斥畏缩迟疑。我们之间的互助关系犹如阳光或冰霜之影响绿野。这种过程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神奇的力量彼此诱导对方求生或求死,取胜或投降。

我和你在一起,我是蓬勃生长还是枯萎凋谢,全凭你使我如何感觉。反之,我也可以诱导你求生或求死;全看我对你是接纳或扬弃,全看我的心扉对你是敞开或关闭。人性像一张蜘蛛网,触一丝而动全局,我们的活动、待人接物的态度是仁慈、是冷漠、是恶毒,种种行为交织成一张巨大的蜘蛛网。我以善或恶的行为触动一个人的心弦,这个人又以同样的行为触动另一个人,如此丝丝相扣,不知止于何处?终于何方?

有一种人具有发挥人生无望论的天才,他们擅长于使人灰心丧志、屈服投降,这种人也许是处于无可奈何的逆境中;也许曾经遭受过畏缩的父母摧残。不论原因何在,他们是冷酷的,他们扼杀梦想、窒息希望、戕害欢乐。在他们吹毛求疵的挑剔下,天才枯萎、成就失色、信心消逝,恐惧取代了一切。

我们和这种人相处时感到愧对人生,感到自己远非想象的能干;而被打入愚昧、庸碌、混噩、恐惧的绝境。不仅如此,由于他诱导我们趋向死亡,我们同样去诱导别人。由于他僵化了我们生命的脉动,我们也转而去窒息别人。我们带着击溃的自我去灌输别人。另一种生气蓬勃的人则诱导我们求生。和他们相处,我们欣欣向荣,日新月新。他赋予我们高昂的斗志,激发我们的潜能,一展平生的抱负。

我十多岁的时候有一位杰出的英文老师,她对学生的热爱令我终生难忘。她在班上朗诵我们半调子的文章时,我们看见她脸上焕发的光彩;听见她的赞叹、轻笑、甚至哭泣。对我们一丝半点的创意更是赞不绝口。轮到批评瑕疵的时候她总是用委婉的口吻说:“我们还可以更好一些,更深刻一点。”

这种人鼓励我们从疑虑、灰心、沮丧中自拔,克服我们与日俱深的消沉。他使得每一件事——欢乐、悲恸,甚至死亡——具有真实意义。他们被称之为“有福的人”。

我们也可以成为这种——生命的点火者吗?如何获得这种宝贵的才华?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自身生命的热爱。我们想散发生命,必须先拥有生命,必须用自己的热爱去为别人打开神奇之门,而不是将它深藏不露。

生命的力量可以战胜死亡。20多年前先父骤然去世,我返乡奔丧后恳请母亲迁来同我同住,她委婉而坚定地拒绝了。临别,她陪我站在咆哮的风雪中等候火车。她的五尺身材,披着黑色的外衣在白皑皑的原野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可是她打发我上路时的叮咛却不渺小。她以刚劲的口气说:“我希望你知道,那怕我失掉了你们全部,我也会活下去。而且会好好地活下去。”

当然,她这话是用来安慰我。不过我知道她是世界上最可能实践这话的人。如今她已去世,我仍看见飞舞的雪花中那勇敢娇小的人影所象征的生命的真谛。

我们要诱导一个人生存就必需容纳他的“差异”。要倾听他的梦想;不要轻蔑地打岔。要了解他最好的部分;承认它存在;允许它成长。成长是每个生物的标志;是生命过程的核心——生命是一颗成长的树木;不是一座雕像。

生之诱导就是影响别人忠于自我、欣欣向荣、满怀希望、享受人生。人唯有能体验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才能活下去;唯有存着希望才能活下去。一旦这些意义、价值、希望从生活中消失,他便停止生存,走向死亡。

当我们忠于自我,敢于表达情感,勇于服从信念的时候才算生活。当我们爱,当我们和别的生命打成一片,当我们被人信赖与关切的时候才算生活。请珍惜你的生命并与人分享。你付出的必将连本带利回收,因为生命和爱不能在紧闭的心扉里孳生,唯有献出才能繁盛。生命在支出中欣欣向荣。

(时青海摘自《北京青年报》)

猜你喜欢
灰心蜘蛛网心扉
考了多少分
路遇一张蜘蛛网
蜘蛛网大战
Never Give Up
生查子·未了情
蚊子和蜘蛛网
他乡节庆(2)
失败的表演
蜘蛛网